《论语》有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是指松树和柏树这两种树木,因其高大挺拔,所以在古代象征着高洁、坚贞与傲骨,寓意君子顶天立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先人,植松柏这两种树于先人坟前,寓意生前高洁,死后也会荫庇子孙,所以常常能看见,一座孤零零的小土包前面两排高大的松柏。
可是如果有人比较细心就会发现,那些历史还原度比较好的影视剧中,皇帝去祭祀先祖,在前几代皇帝的陵墓前,从来没看到过柏树,只有松树。于是笔者去查找史料,发现皇帝的陵墓前是不种柏树的,在民间柏树象征着高洁,百姓都会在先祖墓前种下高高的柏树,为何皇帝的陵墓前却不种柏树呢?
关于这个问题,在《礼记》中有明确的记载,《礼记》中有一句话“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在《礼记》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天子为高,诸侯次之,士大夫再次之,庶民则最轻。
所以坟前的树也与他们身份相匹配,天子身份尊贵,则陵墓前树高而多,种以松树。诸侯比起皇帝轻一点,所以坟前种以柏树,士大夫坟前则种以槐树,庶民则无坟,种以杨树和柳树。无论那种树,区别在于高矮,却都非常挺拔,所以身份尊贵与否,可以用坟前树来体现,但是无论各种身份,死后都要种植象征高洁坚贞的树木于坟前。
从《礼记》这段话可以看出,天子陵墓不种柏树的原因,那么何时起天子陵墓前不种柏树的呢?首先要从《礼记》出发,《礼记》是由戴圣在西汉时期编写完成,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也是后来的科举制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门。从《礼记》名字可以看出,写的是先秦时期的礼制,体现的先秦儒家思想。
这样看来,《礼记》这本典籍是主流思想还是先秦时期,以孔子思想为主,所以推断里面记载的礼制应该是周朝流传下来的,因为中国礼乐制度在周朝得到完善。
查阅典籍发现,西周天子死后下葬是以墓葬的形式,没有封土,也没有在陵墓前栽种任何树。如此以来,后世皇帝陵墓前种松树不种柏树的礼制并非起源于西周,那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礼记》记载的是先秦儒家关于礼制的思想,既然并非来自周朝的礼制,那就与儒家有关。
通过史料发现,孔子一生爱树,尤其是松柏这类高大比值的树,象征着君子的高洁与顶天立地,在《论语》中也有不少关于松柏自其他树木的记载。孔子去世后,其弟子为了纪念他,便在他的墓穴前种植他生前最爱的松柏二树,由于孔子生前弟子遍布全国,所以很快孔子墓穴前松柏成林,除了松柏之外,也有其他品种的树木,后世把这片树林称为“孔林”。
这么看来,在墓穴前种树纪念先人起源并非周朝礼制,而是因为孔圣人。
那么是什么原因发展成后世这种天子陵墓前不种松树只种松树呢?《礼记》编撰与西汉汉武帝时期,所以这其中缘由必定与汉武帝有关联。儒家思想经过先秦与秦朝的洗礼以及发展,到了西汉已经不仅仅是原来的哲学,更是兼容了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先秦诸子的思想。
在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提出“推明孔氏,罢黜百家”,也就是后来我们经常提起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因为儒家思想兼容其他先秦诸子的思想,其中关于君臣的理念,非常符合皇帝心中所想,儒家提倡“君要臣死,臣不死不忠”这种无条件的服从,所以汉武帝答应董仲舒提出的改革,开始在全国推崇儒家思想。这样一来,儒家地位一瞬间变高,而后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普通百姓,都开始遵从儒家,于是就有了《礼记》。
《史记》中没有关于《礼记》的记载,按照史料的记载,礼记是从西汉开始编撰,经过戴圣及其弟子经过长时间的收集资料与编撰才完成,所以关于“天子陵前种松树不种柏树”的思想,很有可能是起源于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刘彻的陵墓又称为茂陵,去瞻仰过茂陵的人就会发现,茂陵除了汉武帝的陵墓,还有西汉名将霍去病和卫青的墓,这两位将军生前战功显赫,痛击匈奴,因为这二人的存在,匈奴才不敢入侵汉朝,也是因为他们二人,汉武帝才能完成千古大业,将匈奴赶到漠北。所以茂陵里面也有他们二的陵墓。
值得注意的是,汉武帝的陵墓前,只有松树,却没有柏树,而霍去病卫青墓前则有柏树没有松树。
从这可以推断,如果不是后人可以而为之,汉武帝陵墓前的松树是下葬就有,那么再根据《礼记》的创作时间,大致可以推断出:由于汉朝独尊儒术,导致一时间大量儒生涌现,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戴圣决定编撰《礼记》,关于陵墓前种植树的品种的礼制,参考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墓,戴胜在《礼记》中记下“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
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由于后世一直尊崇儒家文化,科举制考试主要考的也是儒家思想,所以《礼记》中这点的记载,一直被后世沿用,也就有了“天子陵墓前不种柏树”的说法。
参考文献:
《礼记》
天子陵墓前为何种松树不种柏树?
柏树树形伟岸挺拔,并且具有十分惊人的抗寒能力,一直被当作是正义、高尚、长寿以及不朽的象征。中国人对柏树怀有浓烈的好感,往往将柏树与松树、柳树等一起栽种在坟地旁,象征死者的长眠不朽,世界能得以安宁幸福。 中国人在死者的坟上和坟地栽柏是寄托一种让死者“长眠不朽”的愿望。中国人之所以有在坟地种植柏树与一个传说是分不开的。古时候有一个名叫魍魉的妖兽,无恶不作,甚至偷食尸体,许多尸体都遭到魍魉的亵渎。这魍魉不仅神出鬼没而且灵活无比,人们难以防范。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魍魉十分惧怕老虎和柏树,所以古人就开始在墓地旁边立石虎种植柏树。 晋朝的《博物志》一书记载了另外一个大同小异的故事,即秦穆公之时有人挖地得到一个长得像羊的东西,这人在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子,小孩子告诉这人说这东西叫“蝹”,经常在地底下吃尸体的脑袋,如果想要杀掉它必须以柏树的东南面的枝条插在它的头上。所以从秦穆公之时就开始在墓地旁种植柏树。两个故事虽然略有差异,但都意在表达柏树的辟邪作用。 到了唐太宗当政时期,为了纪念黄帝,祈黄帝的庇佑,唐太宗下令对黄帝陵进行了扩建,并且额外栽种了千余棵柏树。到了宋仁宗年间,地方官员又根据皇帝的圣旨栽种了千余棵松柏,柏树的数量进一步增多。由此可见古人对柏树在陵墓中重要性的认识。可为什么天子陵墓前就不种植柏树呢? 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历史阶段。所以自西汉开始儒家经典著述宣扬的等级观念、礼节、仪式等都会得到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严格遵从。 《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这里宣称的是以树品种代表尊卑等级的方式从西汉开始便得到了贯彻落实。因此天子、达官贵人、豪绅地主、平头百姓墓地种植的树就开始不一样了,象征天子身份的树木就从柏树演变为松树,所以天子陵墓不再种植柏树,否则就是“有失身份”。天子陵墓前为何不种柏树而种松树?
《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这里宣称的是以树品种代表尊卑等级的方式从西汉开始便得到了贯彻落实。因此天子、达官贵人、豪绅地主、平头百姓墓地种植的树就开始不一样了,象征天子身份的树木就从柏树演变为松树,所以天子陵墓不再种植柏树,否则就是“有失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