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谈帝王权谋之兼听则明

发布时间:2023-10-28 01:46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科学探索 > 手机阅读

帝王的谋略不仅表现在对兵权的掌控上,而且还表现在对大臣,特别是对持不同甚至相反观点的大臣的态度上,历史上睿智的帝王总是能听进不同意见的。在古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睿智、开明的帝王,他对著名谏臣魏征的态度被广为赞扬,史书上记载,李世民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谈帝王权谋之兼听则明

魏征画像

魏征的这一说法成了名言,表达了帝王只有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明辨是非,而如果只听一方面意见,就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

其实,关于“兼听则明”的说法并非是魏征首先提出的观点,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讲过关于“片言”的事,《论语》记述:“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第十二》)对此,唐孔颖达疏解道:“此章言子路有明断笃信之德也。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者,片犹偏也,折犹决断也。凡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决断狱讼者,唯子路可。故云其由也与。偏信一言,则是非难决。唯子路才性明辨,能听偏言,决断狱讼,故云唯子路可。”(《论语•颜渊第十二•孔颖达疏》)此疏中强调的就是偏信一言,是非难决,后来魏征所说的“兼听则明”的意思与这一说法意思是相通的。汉代王符也说过:“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王符:《潜夫论•明暗》)这说得更清楚了,帝王听进不同意见,便能明事理,能辨是非;而若偏信自己喜欢听的意见,就是不明事理,是非不明。

在春秋时期,“兼听”主要指的是诉讼上的事,诉讼人员要广泛听取意见,然后查明真相,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案情,断案才能更准确,判案才不会失误。

后来,“兼听则明”便用于指帝王要善于听取大臣的意见,王符所讲的“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说的就是帝王必须以虚心、宽容的态度听取大臣们的多方面意见,掌握尽可能全面的消息,才能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断;而如果帝王高高在上,自以为是,傲慢无礼,则只能听到单方面意见,听到的都是奉承吹嘘、胡编乱造的话,到头来是被群臣蒙在鼓里,无法辨明是非,所做出的决断也必然是错误的。这样的帝王自然也不会是个明君,只能是昏庸的君王。

谈帝王权谋之兼听则明

魏征与唐太宗

魏征在解释“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时举例说:从前帝尧开明地向下层民众了解实情,因而对于三苗作恶之事能仔细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所以共、鲧、驩兜没有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被蒙蔽了,最终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被蒙蔽了,在台城被软禁而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被骗了,最后死于扬州彭城阁的兵变中,所以,为人君者需广泛听取大臣意见,如此一来,贵族大臣才不敢蒙蔽他,下层民情消息也可以上达天听。唐太宗对魏征如此之看法非常满意。(参看《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难怪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万分,它感叹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知得失。”(《贞观政要•君道》)唐太宗一直把魏征当成是一面镜子,听他的谏言,权衡得失,保证决策尽可能正确。

谈帝王权谋之兼听则明

魏征(剧照)

从实质上看,“兼听则明”实际上是皇权专制的一种有效的纠错机制,这对于以独断决策为主体的古代专制决策方式来说,其意义是重大的,这大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帝王的决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独断决策,即帝王日常理政时,批阅臣王的奏章,而后降旨给有关衙门贯彻执行;二是兼听决策,即遇到重大问题时,帝王召开有关大臣会议,听取大臣意见,而后做出决策。本来,在皇权专制体制下,帝王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帝王有权做出独断决策,所以,第一种决策方式是帝王统治的决策主体,但是,当帝王遇到重大问题时,以他的知识、阅历、经验,常常是很难马上做出决策的,于是,帝王就必须兼听大臣们的意见,通过阁议、廷议、御门听政、王公大臣会议、九卿会议等,对所遇大事进行议论,由大臣提交解决问题的建议,然后再由帝王做出决断,最后颁旨下发给有关衙门执行。王公大臣们的议政建议,常常能帮助帝王起着纠错作用,避免帝王因为理解的片面性而做出错误决断。

帝王的“兼听”途径其实并不少,以明、清两朝为例,至少有五种途径:

一是中央各部院及全国封疆大吏上呈给皇帝的奏疏。这是帝王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内外大臣的奏章经通政使司传达给皇帝,皇帝批示下旨后,再经通政使司抄送给有关衙门和官员执行。

二是皇帝接见和考察官员中时获取信息。如朝觐,即每三年一次,各省布政使、按察使及府、州、县的正职官吏,皆要入京朝觐请训,皇帝当然可以由此获取很多各地信息;再如陛辞,即新任督抚提镇,于正式就任之前,皆要进京陛见请训,此亦是获取信息之途径;又如引见,即一般中下级文武官员,在入任选拔、升迁调补过程中,由吏部、兵部尚书带领引见,皇帝在接见中可了解下面情况;还有“召对”,即遇有军国大事要务时,或皇帝心血来潮时,可随时、随召对臣工,询问下情,让下臣们提出建议。

三是言官的奏报。明、清王朝都设有都察院,以纠察百官、整饬风纪,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及六科的给事中,设朝廷言官,对事关国家政令得失、官员贪赃枉法、军民利弊、社情民隐等,皆可直言无隐,密封上奏,皇帝借此可得很多真实奏报。

四是特务机构的密奏。如明朝设锦衣卫,其镇抚司以及后来的东厂、西厂,皆是由皇帝身边的亲信太监掌控,他们秘探消息、刺探情报,密报皇帝;再如,清朝设有江宁织造、苏州织造、杭州织造“三织造”,表面职责是承办皇室及官署所需的缎纱细绫及纺织布匹等物,而实际上,“三织造”的织造官皆由内务府郎中或员外郎派任,皆是皇帝亲信,可专折奏事,他们是皇帝派住江南的耳目,皇帝通过他们了解江南的政情民隐、官员好坏等。

都察院与特务机构,是皇帝一明一暗的两条获取信息的渠道,皇帝之所以能了解很多机密消息,这两条途径起很大作用。

五是皇帝巡幸途中察听到的消息。皇帝走出宫廷,到外面视察,即是“巡幸”,皇帝“巡幸”既是游玩取乐,又是体察民情,这也是获取宫外、城外信息的重要途径。清代皇帝似乎很热衷于“巡幸”,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既是游玩,又借机了解了很多各地的状况,是很好的“兼听”行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各种途径中,奏疏对于“兼听”特别重要,皇帝对于重要的奏疏,常召集大臣议论,而后再做决策。

例如,在清代,皇帝朱批奏折时,经常出现“另有旨”“即有旨”及未奉朱批的折件,这一般是涉及一些重要的军政事务,皇帝没有马上独自做出决断,而是召集军机大臣商量,让军机大臣对相关要事提出建议,而后再由皇帝做出决策下发谕旨。这就是一种“兼听”机制。所以,清代自雍正皇帝始,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每日都必须于军机处值班,以便皇帝随时召对。皇帝就奏折中相关要事和军机大臣商议,军机大臣提出建议,皇帝酌定后,当面授旨,军机大臣承旨后,即刻回军机处面授军机章京记录,照章拟写谕旨,谕旨拟好后,经奏事处呈报皇帝阅定,而后再发下军机处。军机处将接奏折、所奉谕旨,登记入册,再下发给京内外各衙门执行。

此外,皇帝还通过一些重要会议来听取建议,比如,清代的九卿会议,就是皇帝非常重要的“兼听”机制。九卿会议是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的领衔大臣和六部尚书组成的朝中重要会议,皇帝对于重大案件的审理也还是比较慎重的,各省督抚关于死刑案件的本章送达朝廷后,皇帝先是将案件交由“三法司”核议,提出审理意见,之后,皇帝再与阁臣核议,而如果对案件还难以决断,便展开九卿会议复审,秋审时,有时皇帝还召开内阁大学士、学士、起居注官等进行廷议,对重大案件进行研讨,避免错判,避免造成冤案。

帝王的“兼听”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途径,那就是听身边的谋士的建议,明智的帝王都知道仅仅靠帝王自己的智慧是不足以处理复杂朝政问题的,所以,帝王经常物色、聘请才智出众的智者作为自己的谋士,及时听取谋士的建议。智者有谋略,能为帝王提出各种谋略和决策建议,帝王可以根据他们谋略来决断军政事务。

谈帝王权谋之兼听则明

明代著名谋士刘伯温

其实,帝王也只有借助于谋士的智慧和谋略,才能成就大事。谋士可以在多方面为帝王谋划,比如,“谋人”,即谋划人才策略,提供关于物色、选拔和重要人才的办法;再如,“谋兵”,即谋划兵事,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兵法》)兵权的掌控是皇权巩固的基础,谋士为帝王谋划,当然应该谋划关于如何掌兵权,如何驭将,如何用兵等问题,这是帝王谋略的重要内容;又如,“谋国”,即谋划国之大事,这当然是帝王重点关注的大问题,如国家资源、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家的战略问题、治国的方略等等,都是需要谋士为帝王出谋划策的,事关国家命运,不多谋难以做出合理决策。俗话说:“老成谋国”,经验老到的大臣,值得帝王与之共商国是,其实,大智者,有大胸怀,有开阔的眼界,更值得帝王与之“谋国”。

最后,“谋天下”,谋人事,谋兵权,谋国事,从实质上看,也只是为君王在谋划如何用人、用兵,如何谋划治国战略的问题,而真正胸怀坦荡、心忧天下的杰出智者,不仅为帝王谋大事,而且,更是为天下人谋大事,虽拿的是君王的俸禄,但却没有忘记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没有忘记政治角逐、军事争斗中广大民众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大智者,是谋士谋划大事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帝王,能容得下也很需要谋士为他“谋人”“谋兵”“谋国”,但是,一般是很难容得下“谋天下”的大智者,为天下苍生谋福祉,往往与帝王的皇权专制是矛盾的,而只有少数的帝王,如李世民等,才会接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绝大多数专制君王,是不会接受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的道理的,也是容忍不了大智者胸怀天下、心系百姓的气度和见识,毕竟,帝王所能坚持的“兼听则明”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巩固皇权专制集权体制,“兼听则明”只是皇权专制体制下的一种采纳建议、策略的方式,是帝王权谋的一种智谋之术。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名句名言摘抄

年代:明朝

张居正作品:《权谋残卷》

张居正简介: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中国湖广江陵(今属湖北省)人,又称张江陵,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生于世宗嘉靖四年(1525年),自幼聪颖。十二岁投考生员,十六岁中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上《陈六事疏》,声明自己关于改革时政的意见。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神宗万历初年,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关于与冯保合谋逐高拱之事,近代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得到当时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1582年(万历十年)6月20日卒,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明代政治家张居正名句名言摘抄

1、君喜我则喜,君憎我则憎。我与君同心,则君不为我异。——张居正《权谋残卷》

2、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

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莱山论夷情》

4、惧则思,思则通微;惧则慎,慎则不败。——张居正

5、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张居正

6、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乃流俗之所艳,非不朽之大业也。——张居正《答湖广巡抚朱谨吾辞建亭书》

西周政治家姜子牙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

姜子牙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无故无新,如天如地。

不须兵器,可以守国。耒耜是其弓~弩,杷是其矛戟,簦笠是其兜鍪,镰斧是其攻具。

伏羲、神农,教而不诛。

胜负之徵,精神先见。明将察之,其效在人。

敌人惊动则听之。闻鼓之音者,角也。见火光者,徵也。闻金铁矛戟之音者,商也。闻人啸呼之音者,羽也。寂寞无声者,宫也。此五音,声色之符也。

微妙之音,皆在外候。

其法以天清净,无阴云风雨,夜半遣轻骑,往至敌人之垒,去九百步外,遍持律管当耳,大呼惊之。有声应管,其来甚微;角声应管,当以白虎;徵声应管,当以玄武;商声应管,当以朱雀;羽声应管,当以勾陈;五管声尽不应者,宫也,当以青龙(原注其声应乎角音之管,是敌陈木神用事矣。当以白虎方位,日时胜之。盖角声属木,白虎属金,以金能克木也。余仿此。

夫律管十二,其要有五音:宫、商、角、徵、羽,此真正声也,万代不易。五行之神,道之常也。金、木、水、火、土,各以其胜攻也。古者,三皇之世,虚无之情,以制刚强。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五行之道,天地自然。六甲之分,微妙之神。

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

外乱而内整。示饥而实饱,内精而外钝。一合一离,一聚一散。阴其谋,密其机,高其垒,伏其锐士。寂若无声,敌不知我所备。欲其西,袭其东。

任贤使能,而官有材,而贤者归之矣。故赏在於成民之生,罚在於使人无罪,是以赏罚施民,而天下化矣。

夫民之所利,譬之如冬日之阳,夏日之阴。冬日之从阳,夏日之从阴,不召自来。故生民之道,先定其所利,而民自至。

凡兴师、动众、陈兵,天必见其云气,示之以安危,故胜败可逆知也。

主以礼使将,将以忠受命。

知天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且天与不取,反受其咎。

不慎所与也?君有六守、三宝。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三宝者:农、工、商。六守长则君安,三宝完则国昌。

按贤察名,选才考能,名实俱得之也。

因其所为,且兴其化。上知天道,中知人事,下知 地理,乃可以有国焉。

夫天下,非常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国,非常一人之国也。莫常有之,惟有道者取之。

黄帝云予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故金人三缄其口,慎言语也。

为将者,受命忘家;当敌忘身。

势因於敌家之动,变生於两陈之间,奇正发於无穷之源。

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

为之不密,密而不富者,盗在其室。

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收之。屈一人下,伸万人上,惟圣人能行之。

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为动。

作将,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幔,出隘塞、过泥涂,将先下步。

举而不用,是有求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

知与众同者,非人师也。大知似狂。不痴不狂,其名不彰;不狂不痴,不能成事。

令行禁止,王者之师也。

故必死,必死不如乐死,乐死不如甘死,甘死不如义死,义死不如视死如归,此之谓也。故一人必死,十人弗能待也;十人必死,百人弗能待也;百人必死,千人弗能待也;千人必死,万人弗能待也;万人必死,横行乎天下。

致慈爱之心,立威武之战,以卑其众,练其精锐,砥砺其节,以高其气,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坚其行阵,连其什伍,以禁淫非。垒阵之次,车骑之处,勒兵之势,军之法令,赏罚之数,使士赴火蹈刃,陷陈取将,死不旋踵者,多异於之将者也。

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及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凡举兵帅师,以将为命。命在通达,不守一术。因能授职,各取所和工,随时变化,以为纪钢。故将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以应天道。备数如法,审知命理,殊能异技,万事毕矣。

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

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瘳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

地薄者大木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

负命者上钩来。

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合,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

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

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

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

全胜不斗,大兵无创,与鬼神通。

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著名政治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名句五十九条
著名政治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名句【篇一】

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

3.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4.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5.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6.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7.孔子曰:“有教无类。”

8.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9.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1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 孔 子 《论 语》 

1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12.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

13.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

14.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5.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16.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17.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18.听其言而观其行。

19.当仁, 不让于师。

20.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著名政治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名句【篇二】

2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2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2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24.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25.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6.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 《论语》5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丘 《论语》 

27.学而不思则惘。——孔子 

28.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 ——孔子 《论语》 

29.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 《论语》

30.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孔子 《论语》 

31.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 

3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4.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3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6.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7.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孔子

38.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孔子

39.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5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 

40.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作者:孔子 

著名政治家孔子的经典名言名句【篇三】

4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2.不贰过。——《论语·雍也》

43.刚毅、木讷,近仁。

44."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论语》" 

45.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6.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4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孔子 《论语》 

48.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4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50.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1.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5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55.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56.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7.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58.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59.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名人名言大全短句摘抄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名人名言:

政以得贤为本,治以去秽为务。

宽厚清慎,犯而不挍。

口有蜜腹有剑。

币厚言甘,人之所畏也。

举才不出氏族,用法不硬权贵,是以方不济务,奸无所惩。

忍小忿而存大信。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

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疏忽。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誊日损而祸至。

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用兵之道,抚士贵诚,制敌贵诈。

英雄无用武之地。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短,取其所长。

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平而后清,清而后明。

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凡百事之成也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上以制下,寡以统众,而纲纪定矣。

不宝金玉,而忠信为宝。

读重要之书,不可不背诵。

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朴为美。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在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与其得小人,不如交愚人。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不受非分之赐,则廉耻立。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惹得愚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夫贤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顿纲振纪,其明足以烛微虑远,其强足以结仁固义。大则利天下,小则利一国。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用商君法而富强。

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

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

盖聪明疏通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俭约,所以彰其美也。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举贤为国,非为私人也。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面从后言,古人所戒。

人臣之谊,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

人若无足,既得陇,复望蜀邪!

人之患,在于不读史。

人主自威,则众谋不进。

仁以厚下,俭以足用。

任贤必治,任不屑必乱,必然之道也。

善治财者,养其所自来,而收其所有余,故用之不竭,而上下交足也。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分离,以至于败。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能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材也,取其所长,用其所短。

天之生人,各有偏长。国家之用人,备有众长。然而投之所向,辄不济事者,所用非所长,所长非所用也。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

吾无过人者,但生平行为,无不可对人言耳。

销恶于未萌,弥祸于未形。

小人多欲则求妄周败家丧生。

小事不糊涂之谓能,大事不糊涂之谓才。

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

有贤不能和,与无贤亦同。

责其所难,则其易者不劳而正;补其所短,则其长者不功而遂。

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战国策》记载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荣、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人物刻画生动、善于讽喻、语言风格独特。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战国策》善于通过讽喻的小故事说明一种道理,生动幽默、耐人寻味。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以邹忌借其妻、妾、朋友出于不同目的,赞美其“美于徐公”,说明“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道理,劝戒齐王不应偏任宫妇近臣的话,而应广开言路,鼓励人民进谏。

此外雄辩的论说,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构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书中的许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等流传至今为习用的成语。

扩展资料: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国策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谈帝王权谋之兼听则明》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人类做梦是平行世界的记忆,做梦是平行宇宙存在的证据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华为刚获突5G芯片,不到24小时,两大美芯巨头收到官方通知

下一篇:苹果电脑买哪一款性价比最高,是MacBook还是Macmini?

科学探索排行

科学探索精选

科学探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