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发布时间:2023-12-30 08:34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本文转自中医药通报官微

原创: 柴瑞震 中医药通报 2017-10-27

伤寒论》作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一部最为切合临床实践,并且能最为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其精密而逻辑的辨证思维与方式,是本书特点之一,本文兹以“汗证”的辨证情况分析、归纳列述于下。论中关于汗证辨证的论述约有90多个条文,所述不同类型的汗证有50多种。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汗出证、无汗证、多汗证、少汗证与汗解证五个类别。

1、汗出证

汗出证主要是指人体因病邪的作用,而导致非正常出汗的汗证,其中,也包括用药物调理后的人为的汗出证。

1.1 自汗出 自汗出是指内乱不和,津难安守,迫不得已而自出,如国乱家祸,人不得已而外逃,其因多为邪热内盛,或气虚卫弱,不能固护而致。《伤寒论》中著有“自汗出”三个字的计有九个条文。第6条云:“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是对温病而又误用辛温发汗法,以致邪热充斥表里,迫津外泄,而自汗出的辨证。第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是对阴阳两虚者外感后,表虚不能摄津,而自汗出的辨证。第54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是对卫气不和,不能卫外固表,而自汗出的辨证。第109条:“自汗出,小便利。”是对肝乘肺者针刺后邪随汗去,而自汗出的辨证。第120条:“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是对表病误吐,脾胃被伤,腠理不密,而自汗出的辨证。第183条:“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第203条:“阳明病,本自汗出。”第219条:“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233条:“阳明病,自汗出。”等条,都是对热盛阳明,迫津外泄,而自汗出的辨证。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1.2 汗自出 汗自出与自汗出似同而有异,汗自出是指腠理本就开疏,表气原无遮挡,以致汗液乘机而外出,犹如水无约束而四溢。汗自出的条文计有二条。第12条:“太阳中风,……汗自出。”是对外邪犯表,卫外不固,营不内守,而汗自出的辨证。第182条:“身热,汗自出。”是对里热太盛,腠理开泄,而汗自出的辨证。

1.3 病常自汗出 见于第53条,本条常自汗出是对平素营卫失调,阴平阳秘失司,以致常自汗出的辨证。

1.4 汗出濈濈然 濈(音ji),形容汗出连绵不断的样子和状态,其意有二,一是“和也”,和缓之意;二是“疾”貌,急促之意。第185条:“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外邪热转阳明,热迫津液急疾外泄,而汗出濈濈然的辨证。

1.5 手足濈然汗出 见于两个条文,第208条:“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是对里热炽盛阳明,脾胃津液为之所迫(脾主四肢),而见濈然汗出于手足,以知大便已鞕的辨证。第191条:“手足濈然汗出”,是对中焦寒湿内盛,脾阳式微,不能外固,致水湿外溢于手足而濈然汗出,欲作痼瘕的辨证。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1.6 濈然微汗出 见于第188条:“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是对伤寒初转阳明,里热方盛未艾,是津液少量而连绵不断外溢的辨证。此濈然之汗,是缓和而出,如水之流,非前数条之疾急而出也。

1.7 漐漐汗出 漐,如小雨之不辍,借以形容汗出的状态。见第152条:“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是对水饮内停而外渗,且发作有时,治宜十枣汤的辨证。第220条:“手足漐漐汗出”,是对二阳并病中,太阳病已罢,阳明里热已经炽盛,将成燥实内结,大便鞕的辨证。而第12条桂枝汤服法要求中之“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则是对服用桂枝汤后,应达到汗出病解的一种最佳境界的辨证。

1.8 发热汗出 发热汗出是指汗出之时,伴有发热症。《伤寒论》中述发热汗出者有五个条文。第2条与第95条之“发热汗出”,是对太阳病中风证中,营弱卫强,须用桂枝汤治疗的辨证。第221条是对阳明里热太盛,迫津外泄,特点是不恶寒,反恶热的辨证。第236条是对阳明病,热势向外宣达,不至于出现发黄的辨证。第244条则是对病在太阳,还是病在阳明,以发热汗出伴不伴恶寒为鉴别要点的辨证。

1.9 吐利汗出 即汗出之时,伴有上吐下利证。本证见于第388条,是对霍乱病吐利证,阳伤不敛,腠理不固,津液外脱,将发生阴阳离绝,须急用四逆汤来救治的辨证。

1.10 恶寒汗出 既汗出之际,伴有恶寒。本证见于第155条,是对阳虚不能温煦肌表,固密腠理的辨证。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1.11 汗出不恶寒 既汗出之际,不伴恶寒证,与第155条之恶寒汗出截然相反。本证见于两个条文,第152条是对表已解(不恶寒),而里未和,因水饮辟积,须用十枣汤涤逐水饮的辨证。第208条是对阳明里热炽盛,腑气壅滞,大便鞕,需用攻下的辨证。

1.12 汗出恶风 即汗出之时,伴有怕风的症状。本证见于两个条文,第13条是对中风表虚证的辨证。第38条是对表里俱虚,禁用峻汗剂的辨证。

1.13 汗出而喘 即汗出时,伴有喘证。见于第63条与第162条,63条是因于汗后,而162条是因于下后,这两条都是对邪热迫肺,肺卫开疏而肺气上逆,当用麻杏甘石汤清宣肺热的辨证。

1.14 喘而汗出 即是在喘息时,伴见汗出,与汗出而喘似同而实异。本证见于第34条,是对热邪盛于胃肠而致下利,又复上迫于肺,使肺卫开疏,肺气上逆,须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以清泄胃肠的辨证。

1.15 汗出短气 即汗出时,伴短气证。本证见于第175条,是对风湿抟于筋骨之间,阳微不固,筋骨失于温润而成风湿痹的辨证。

1.16 汗出谵语 即汗出时,伴有语言错乱。本证见于第217条,是对表虚而兼阳明里实,当否用下,何时用下的辨证。

1.17 汗出不烦 本证见于第300条,是对病入三阴,阳虚欲脱的辨证,关键在于汗出而不烦,且脉微细沉,但欲卧。

1.18 汗出不彻 即俗云汗未出透。本证见于第48条和第185条。第48条是对表证因汗出不透,或兼转阳明成二阳并病,或病仍居太阳,两种转归的辨证。第185条是对发汗不彻,病转阳明,应从阳明论治的辨证。

1.19 汗出而厥 是指汗出时,手足厥冷同见。本证见于第370条和第390条。第370条:“里寒外热,汗出而厥。”是对阴盛格阳,阳随汗亡病情变化的辨证。第390条:“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是对阳亡欲脱,津难自固证的辨证。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1.20 汗出不止 即津液不停的外出。本证见于第346条,也是对阳虚不固,阳随汗亡证的辨证。

1.21 遂漏不止 本证见于第20条,是对应发汗的太阳表病,因运用汗法不当,发汗太过,损伤卫阳之气,表失固封,致阳虚汗漏的辨证。

1.22 汗从腰以下不得汗 即腰半以上有汗而腰半以下无汗证。见于第110条,这是对表病误治后,邪陷化热,热盛于上,迫津上泄的变证的辨证。

1.23 额上生汗 即仅有额部出汗的证候。在第219条中是对无形邪热误用下法后,引起阴竭于下,阳越于上变证的辨证。

1.24 额上微汗出 与额上生汗相似。在第200条中,是对阳明病误用火法后,引起火热相合,两阳相熏灼,以使津液上越的辨证。

1.25 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 见于第111条、第134条、第216条、第228条、第236条。第111条是对太阳中风证,用火劫发汗后,使两阳相熏灼,津血大量被耗,只剩余津随热上蒸情况的辨证。第134条和第236条,都是对湿热纠缠于里,郁蒸熏灼不能宣泄于外,而势欲发黄的辨证,不过134条是言误下未成结胸者,236条是言阳明病瘀热在里者,二者稍有区别。第216条是对阳明病之热入血室,血热郁蒸于上的辨证。第228条是对阳明病误下后,余热留扰胸膈,向上蒸腾病情的辨证。

1.26 微盗汗出,必盗汗出 盗汗者,入睡则出汗,醒则汗止,多指阴虚之汗,但在《伤寒论》中,则非如此。第134条:“太阳病,……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是对阳热入里,里热外蒸,表气不固而见盗汗的辨证。第201条:“阳明病,……必盗汗出。”是对阳明热盛于里,迫阴外越而必盗汗的辨证。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1.27 反汗出恶风 不当汗出而汗出曰反,汗出同时又伴恶风。见于第14条,这是对太阳中风复兼太阳经输不利而致项背强几几的辨证。

1.28 伤寒汗出 见于第73条、第157条和第161条,指患伤寒后,汗法运用不当,以致中气被伤,邪气乘虚内陷,形成痞证的辨证。

1.29 续自微汗出 见于第48条,这是对太阳病因汗出彻,邪气乘虚入里化热,迫津外泄而成阳明病的辨证。续自微汗出,即接着被发之汗出而连续汗出。

1.30 反汗出 反汗出,是指不应汗出而汗出之证。本证见于第283条和第334条两条,第283条:“反汗出者,亡阳也。”是对少阳虚寒,虚阳随汗外亡的辨证,结果会出现亡阳。第334条:“而反汗出,咽中痛。”则是对厥阴病,阳复太过,迫津外泄的辨证,结果会致咽中痛。

1.31 呕而汗出 即在呕时,伴随汗出。本证见于第325条:“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是对少阴病阳虚不固,津液外溢的辨证。

1.32 但头汗出 与前之“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相似,且未言余处无汗,剂颈而还,说明尚有不同,此证当是以头汗出为明显,但并非余处无汗。本证见于第147条和第148条两条,第147条:“但头汗出,往来寒热。”是对少阳病兼有水饮内结,因枢机不利,阳气内郁,不能宣达周身,反而蒸腾于上病情的辨证。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是对“阳微结”病阳蒸于上的辨证。

2、无汗证

无汗证是指因病而致无汗出,或病当汗出而反无汗者,其中有以下几种情况:

2.1 无汗 《伤寒论》中讨论无汗证的有8个条文。其中第46条:“脉浮紧,无汗。”、第47条:“脉浮紧,发热,身无汗。”、第31条“项背强几几,无汗。”等,都是对风寒外束肌表之伤寒表实证,应当峻剂发汗的辨证。第28条:“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是对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的辨证。第170条:“发热无汗”是对阳明热盛而兼太阳表证不解,当如何治疗的辨证。第199条:“无汗,小便不利。”是对阳明湿热郁蒸,邪气不得泄越,身必发黄的辨证。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是对久虚之人,气阴两亏而兼阳明病出现身痒的辨证。第294条:“少阴病,但厥,无汗。”是对少阴肾阳虚衰,阴血素亏的辨证。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2.2 发热汗不出 见于第16条:“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是对伤寒表实证,不可用桂枝汤的辨证。

2.3 无汗而喘 见于第35条与第235条,这两条都是对伤寒表实证,表束不宣,肺气郁逆病情的辨证。无汗,正是导致喘的原因。

2.4 不汗出而烦躁者 本证见于第38条,是对风寒外束表气郁闭,邪热内郁不得外泄的辨证。若汗出则热泄,烦躁则已。

2.5 反无汗而小便利 本证见于第197条,是对阳明中寒,水气不得宣化的辨证。有汗则水得宣化,病可即愈。

3、大汗、多汗证

3.1 大汗出 《伤寒论》中论述大汗出的条文计有7个。第25条和第26条二条是对服桂枝汤不如法,而致大汗出变证的辨证;第71条是对大发汗后,胃中津伤如何治疗的辨证,以上皆药汗之所为。第110条是对太阳病误用火熨,而致大汗的辨证。第353条、第354条及第389条是对阳虚阴盛,阳从大汗而亡的辨证。

3.2 汗多 汗出多。《伤寒论》中有6个条文论及此证。第213条、第245条和第253条之汗多,都是对阳明里热蒸腾,迫津大量外泄而成腑实须下的辨证,汗不多则便不鞕,何可攻下。第224条是对里热迫津外泄,以致小便少,而成阴虚内热之猪苓汤的辨证。第208条和第234条则是对太阳表证未罢,又因汗多而便鞕以成阳明里实证的辨证,若表不解则不可攻下。

4、汗少证

《伤寒论》中论述汗少者,仅有一条即第245条,曰:“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是对正邪相争过程中,正胜邪却,阴阳自和而汗出少的辨证,此汗乃向愈之汗。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5、汗解证

汗解证指因汗出而病去或未去者。

5.1 发热汗出而解 见于第101条和第149条二条。第101条:“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及第149条:“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都是对少阳病服用柴胡汤后,正气得到药力相助,奋起抗邪,正胜邪退,汗出而病解的辨证。

5.2 必先振慄汗出而解 见于第94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是对正气振复后驱邪外出,而病解的辨证。

5.3 濈然汗出而解 见于第230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是对少阳病未罢,阳明病已成,此时治疗应以小柴胡宣达三焦气机,药后正气得药力相助,邪气借濈然汗出而去的辨证,若先治阳明必致偾事。

5.4 自汗出愈 见于第49条,这是对里虚之人应补不足、益气血,使气血充沛、津液自和,便可快然汗出而解,此自汗是正复邪却的信息。

5.5 郁冒汗出而解 见于第366条,是对病在厥阴,虚阳被阴寒郁遏,阳气振复与阴寒相争则郁冒,正胜邪却则汗出而病解的辨证。

5.6 冒家汗出自愈 见于第93条,此“冒”不同于第366条之冒,本条是对太阳病汗下失序而致正虚邪留,上蒙清阳,以致头目眩冒,如物所蒙。若得汗出,则是正气恢复,阴阳和合,病即向愈的辨证。

5.7 微热汗出,今自愈 见于第361条:“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这是对虚寒下利者,正复邪却的一种预见性的辨证。

5.8 汗出不解 见于第165条,这是对表虽解而里未和,病入少阳,复兼阳明里实的辨证。

综上所述,从以上汗证来看,有汗出证、有无汗证、有大汗和多汗证、有汗少证,还有汗解、汗不解证。就以汗出证来看,汗出的方式又各有不同:有自汗出者、有汗自出者、有濈濈之汗、有漐漐之汗、有微汗、有微盗汗、有额汗、有头汗、有汗漏不止、有大汗、有少汗;另外,汗出之时,还有诸多不同伴兼证,如有汗出而喘、有汗出恶寒、有发热汗出、有呕而汗出等。由此可见,张仲景对“汗证”之辨证,有多么详细与缜密,这对临床实践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给后世医学发展开拓了极其广阔的领域。

✎作 者 简 介

柴瑞震,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理论与临床的研究著述、中国古医籍整理校释工作及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的研究。编著出版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柴浩然》、《中医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伤寒论现代研究》、《金匮要略现代研究》等30本医学书籍。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中医药通报》2008年第2期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多汗症的辨证论治有什么?

中医把出汗作为重要的辨证依据,白天多汗叫自汗,由于阳虚气虚不能敛汗所致。晚上睡觉多汗叫盗汗,多是阴虚所致。热病辨证,伤寒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有汗为表虚。阳明经热有大汗出等。多汗症可分为全身性与局部性多汗症,前者可根据中医辨证治疗,后者多汗见于手足、前额、腋部、外阴等处,多属肺胃热盛,或湿热郁蒸,或阴虚火旺等所致。
中医诊断 1.表虚不固
畏寒,肢冷,食少,自汗不止,多属全身性多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缓。证属先天禀赋不足,表虚不固所致。
2.湿热熏蒸
渴而不欲饮,口淡乏味而粘,心烦易怒,四肢沉重或见关节疼痛,小便短少,女子带下,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沉缓。证属湿热蕴阻,熏蒸肌肤,迫津外泄。
中医治疗 一、辨证选方
1.表虚不固
治法:固表止汗。
方药: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30g,防风、白术、党参、麻黄根各9g,浮小麦15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2.湿热熏蒸
治法:滋阴敛汗。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5g,山药、白芍、浮小麦、牡蛎、茯芩各12g,丹皮、泽泻、山茱萸各6g,糯稻根须9g,水煎服,日服3次,每日1剂。
二、外治法
1.明矾、葛根各15~30g,研末煎汤,每日浸洗患部(手足)半小时。
2.黄芪、葛根各30g,荆芥9g。先热熏后温洗半小时,每天1~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3.麻黄根50g,煅牡蛎100g,研极细末,外扑。
4.麻黄根、牡蛎各20g,龙骨、赤石脂各15g,研极细,装大布袋中,外扑多汗处。
5.郁金适量,研细末,加茶水调敷出汗处。
6.鲜白萝卜600g(切片),明矾15g,加水2500ml,煎30~40分钟去渣取汁,浸洗手足部20分钟,每日洗2次。主治手足多汗症。
中药 六味地黄丸,每服6g,日服2次。玉屏风丸,每服6g,日服3次。防风通圣丸,各服6g,日服3次。归脾丸,每服6g,日服2次。

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

多汗症的中医辩证是什么

多汗症的病理,中医认为大都是肺卫不固、阳气亏虚、阴虚火旺、或邪正相争、湿热薰蒸所致。治疗当分虚实,辨其寒热。根据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的原则施治。多汗症中医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肺卫不固证
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主方:玉屏风散
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2、营卫不和证
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主方:桂枝汤
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3、风湿犯表证
证候:汗出,恶风发热,身重酸楚,小便不利,苔薄腻,脉浮缓。
治法:祛湿解表。
主方:防己黄芪汤
加减:恶心欲呕,加藿香、佩兰、苏叶;身重体痛,加羌活、防风、白芷。
4、暑伤津气证
证候:发热,口渴引饮,神志躁扰不宁,身灼热,尿短黄,息粗气喘,面赤,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加减:发热甚,加银花、生石膏。口渴甚,加生地、花粉。汗出过多,加五味子、煅牡蛎。
5、湿热蕴蒸证
证候:头部蒸蒸汗出,口腻作渴,身热不扬,身体困重,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三仁汤
加减:腹胀、便溏不爽,加苍术、大腹皮;身痛困重,加防己、大豆黄卷。
6、阳脱证
证候: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冷汗淋漓,气息微弱,精神恍惚,舌淡,脉微或浮数无根。
治法: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龙牡汤
加减:口渴舌燥,加麦冬、五味子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伤寒论汗证的辨证论治,汗证的辨证与治疗》感兴趣,还可以看看《红色题材奇石,民间神奇的石头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海洋神秘灵异事件神秘现象有哪些表现,海洋里的诡异事件

下一篇:希腊神话中的饿鬼们欲壑难填自取灭亡下场比乞丐还可怜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