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新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

发布时间:2021-08-09 10:38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考古发现 > 手机阅读

新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

几丁虫外形为长颈瓶状、壶状或圆筒状,看起来就像个光滑的“漂流瓶”。

新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

Hercochitina violana sp. nov.的扫描电镜图像,很好地揭示了其形态变化的趋势。

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几丁虫是在4亿年前后的海洋中广泛存在的、通常形似“花瓶”的一类微小化石,长期以来生物学属性不清,以前大多被认为是某类生物的卵。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艳博士等通过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相关成果于2019年7月31日在线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几丁虫是早、中古生代(4.85~3.59亿年前)海相地层中广泛存在的、具有机质壳壁的微体化石。由于其演化速率快,分布广,形态构造简单易识别,其在年代地层及生物地层对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自1931年被正式建名报道以来,关于其生物学属性确难有定论。1963年,伴随着几枚茧状保存标本的发现,几丁虫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是某类后生动物的卵或卵囊,并逐渐作为主流学说被广泛接受。

近来,南京古生物所梁艳、唐鹏博士,爱莎尼亚塔林理工大学Olle Hints、Jaak Nolvak博士,美国德州农工大学Joseph Bernardo博士、戴顿大学Daniel Goldman博士以及中南大学王文卉博士等聚焦几丁虫壳体大小的形态学差异,就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提出了新的看法。

研究人员对美国俄亥俄州上奥陶统2块微体样品中保存精美的一新种--Hercochitina violana sp. nov.--的形态大小进行了无差别度量。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的壳体长度相差3倍有余,且壳表纹饰及体室下部的收缩随着壳体变长愈发显著,其形态差异似乎更接近纵向生长而非种内差异。这一现象与现下主流的卵或卵囊学说相去甚远。

为了进一步探索几丁虫形态差异的幅度及其生物学属性,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前人发表的57属(目前已知报道的所有属)378种几丁虫的最大最小壳长比以及来自现代水生6门10纲45种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值进行了类比研究。结果显示,当度量标本的数量足够时,几丁虫壳体的大小差异明显大于现代水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说明其为后生动物的卵的可能性极低,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微体生物。

值得指出的是,在对几丁虫的度量数据进行LOESS回归分析时,目前唯一报道有茧状标本的Desmochitina属的大小差异值相对较小,从形态差异的角度并不能完全排除其为某后生生物卵的可能性。

论文相关信息如下:Liang Y*, Bernardo J, Goldman D, Nolvak J, Tang P, Wang W, Hints O*. 2019 Morphological variation suggests that chitinozoans may be fossils of individual microorganisms rather than metazoan eggs. Proc. R. Soc. B 20191270.

相关报道:南京古生物所最新研究,揭开4亿年前这种海洋微生物身份之谜

据新华报业网(王梦然):4亿年前一个形似“漂流瓶”的海洋微生物,终于在当代拥有了更为可信的“ID”身份。7月31日,记者从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获悉,该所梁艳博士及其合作者们通过研究发现,4亿年前后广泛生活在海洋中的几丁虫并不是之前自然界普遍认为的某后生动物的卵,很有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该成果于2019年7月3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生物研究期刊英国《皇家学会学报B》(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浩瀚海洋中,大小不过50~2000微米的几丁虫是名副其实的“沧海一粟”,渺小如斯,但它却是科学界破解“奥陶纪末期”大灭绝等关键生物、环境事件的关键角色。很长一段时间,研究人员都不清楚这种微小的有机质化石究竟是什么,猜测它为某种浮游动物的卵。不过在对它的观察中,研究者发现,这种浮游生物“灭绝时期”的畸形率骤升至正常情况的100倍,畸形率增长的时间与灭绝时间高度吻合。研究者还在几丁虫的身体里发现了超标的金属,最终将“奥陶纪末期”生物大灭绝的“条件链”搭建完毕——气候变化导致大洋环流发生改变,海水厌氧后产生的高含量重金属,直接抑制了生物正常的生长与繁殖。

这一判定生物大灭绝的关键“功臣”,却一直处于“身份模糊”的尴尬境地中——亲缘关系、分类位置都不明确。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梁艳、唐鹏博士,爱莎尼亚塔林理工大学奥利亨特、杰克诺尔瓦克博士,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约瑟夫贝尔纳多博士、戴顿大学丹尼尔戈德曼博士以及中南大学王文卉博士等聚焦几丁虫壳体大小的形态学差异,就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提出了新的看法。

研究人员比对了美国俄亥俄州上奥陶统两块微体样品中的几丁虫化石,对其形态大小进行了无差别度量。研究结果显示,该种的壳体长度相差3倍有余,且壳表纹饰及体室下部的收缩随着壳体变长愈发显著,其形态差异似乎更接近纵向生长而非种内差异。这一现象与现下主流的——几丁虫为卵或卵囊的学说相去甚远。

为了进一步探索几丁虫形态差异的幅度及其生物学属性,研究人员收集整理了前人发表的57属(目前已知报道的所有属)378种几丁虫的最大最小壳长比以及来自现代水生6门10纲45种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值进行了类比研究。结果显示,当度量标本的数量足够时,几丁虫壳体的大小差异明显大于现代水生无脊椎动物卵的大小差异,说明其为后生动物的卵的可能性极低,更可能为一类独立的微体生物。

根据科学家提供的图片资料,几丁虫外形为长颈瓶状、壶状或圆筒状,看起来就像个光滑的“漂流瓶”。当天下午,刚下飞机的梁艳,一出机场就接受了采访,她表示,此次研究的最大的收获在于,明确了几丁虫是一种独立的生物,具有自己系统发生、发展与演化过程,“为它验明正身,将有利于科学界更完整地认识该类生物的分类与繁衍,古生物学始终是人类认识地球、了解生命起源的基础。”。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新研究提出几丁虫更可能是独立的生物而不是其他生物的卵》感兴趣,还可以看看《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考古成果公布:金沙江中下游约4000年前就有人居住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英国莱斯特郡出土以树皮制作有2400年历史的盾牌 出自铁器时代凯尔特人之手

下一篇:加拿大发现寒武纪奇怪海洋生物“克苏鲁”遗骸

考古发现排行

考古发现精选

考古发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