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发布时间:2023-08-13 02:35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你知道北京修地铁有多难吗?

经常一铲子下去,就会挖到一座古墓。

而在一个名叫坟庄村的小村子里,传说有一座帝王陵,墓内铁索悬棺,灯火长明,村民世代都是守陵人。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可是当考古人员打开这座古墓后,却发现处处透露着诡异。

墓中汉白玉打造的棺椁十分精致,唯独不见墓主人的尸体。

那么这座大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呢?真的是某位被世人忽略的帝王吗?

“坟庄村”之谜

北京市房山区长沟镇坟庄村,这里的村民从出生起就有一个使命,就是替一个帝王守陵,因此他们都自称“守陵人”。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为了查清坟庄村地下古墓的数量,一支考古队来到坟庄村进行调研。

谁知一打听,当地的老人都说村子里有一座帝王陵墓,叫做“鞑摩王坟”。

但是这位鞑摩王究竟是谁,却没有人知道。

虽然只是传说,但是考古人员觉得,坟庄村历代都在守陵,那么这个传说肯定不是空穴来风。

正巧这里准备进行大型建设,考古人员便对坟庄村展开了抢救性发掘工作。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考古人员用洛阳铲对土层进行取样,洛阳铲取上来的是一些熟土,很明显,人类曾经在这里活动过,地下肯定是有墓葬。

经过一系列的勘探,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坟庄村的古墓面积居然达到了500平米之多。

规模如此大的墓葬,在北京地区还是很少发现的,这让考古人员十分激动,等级如此高的墓葬,墓主人一定非富即贵。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很快,考古人员在大墓旁的一条土沟里,发现了一些残破的石像生。

石像生是古人在陵墓前安放的一些石人、石首等,一般只有帝王、王侯一级的,才有资格在陵墓前安放石像生。

因此考古专家推测,在这座大墓中,埋葬的是一位帝王。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在清理墓葬的同时,考古人员也翻阅了大量的史书资料。

北京城历经辽、金、元、明、清五朝,明清两代帝王都有固定的陵园,而元朝的陵墓不在地面上起坟中。

考古人员猜测,埋在这里的,会不会是金代的某位帝王呢?

金代帝王陵在房山村云峰山下,这里一共安葬着17位金代皇帝,唯独少了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完颜亮是一位具有争议的皇帝,史书记载他残忍任数,多猜忌。

在他去世后,他被第五位皇帝完颜雍贬为庶人,尸骨从皇陵中迁了出来,改葬别处。

《金史》中记载“改葬于山陵西南四十里”

而坟庄村,刚好就在金代帝王陵西南四十里的范围内。

再加上当地人叫这座大墓为“鞑摩王坟”,鞑代表的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而完颜亮是女真族。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因此专家们推测,或许这座大墓的主人,便是金代的第四位皇帝完颜亮。

如此一来,地下肯定是一座庞大的地宫,以及诸多奢华的陪葬品。

那么考古人员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金代古墓 唐朝风格

全村的人都世代留在这里守陵,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古墓呢?

为了探明墓主人的身份,考古人员开始对坟庄村大墓开始一层层地清理。

然而眼前出现的景象,让考古人员的心凉了半截。

整座大墓都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盗洞,可以说是千疮百孔,不知道有多少盗墓贼光顾过了。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如此严重的扰乱,墓里的文物很有可能早就被盗墓贼搬空了。

那么墓中还能有证明墓主人身份的陪葬品吗?

考古人员越清理越失望,从墓葬的前厅、主室,乃至后室,都遭到了盗墓贼的侵扰,大部分陪葬品都被盗墓贼偷走了。

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小器物散落一地,考古人员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这让众人失望不已。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就在考古人员失去信心的时候,填土里的一些砖块重新让考古人员燃起了希望。

这些砖块上都刻有精美的纹饰,考古人员仔细一看,就判断出这是绳纹砖,是用来封锁墓门的。

考古人员看着这些砖,表情有些难以置信,因为绳纹砖有着很明显的唐代风格,是唐代墓葬中常用的砖块。

难道这座大墓的墓主人并不是金代皇帝完颜亮,而是属于唐代的某位帝王?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绳纹砖

就在考古人员疑惑的时候,墓中又有了新的收获。

在墓门的门槛和两侧的墙壁上,都刻有大量牡丹的图案,这些牡丹纹饰刻画得非常饱满。

而牡丹,也是唐朝时期特别喜欢的图案,在唐朝的墓葬中也频繁出现。

牡丹纹饰的出现,再一次把这座大墓的年代推倒了唐朝。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带着疑问,考古人员开始清理主墓室,在主墓室中,放置着一具汉白玉棺床。

这具棺床一共分为6层,一层刻有一些像金刚的面部的形象,一层刻有瑞兽的图案。

虽然墓中只剩了棺床,但是从这具棺床依然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身份是比较高的。

像明朝万历皇帝的棺床,也不过区区两层,而这具棺床足足有6层,考古人员坚信,这一定是一座帝王大墓。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不过考古人员随即产生了一丝疑惑,这具棺床虽然规格高,但是却看不出任何时代的特征。

在棺床的底部一层,只用墨线勾勒出祥云和牡丹的图案,而没有雕刻,就像是还没有完工一样。

在棺床的一角,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尸骨残骸,其中有一块是男性的头骨,还有一些女性的耻骨。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难道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那么墓主人在下葬的时候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匆匆下葬?

墓主人身份之谜

北京坟庄村发现帝王大墓,考古人员猜测是金代皇帝完颜亮的墓葬,可是墓中砖块样式和牡丹图案的出现,却将墓葬的年份推倒了唐朝。

这座帝王大墓到底是属于金代还是唐朝呢?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就在考古人员毫无头绪的时候,墓中出土了一枚小小的铜钱。

上面写着“大定通宝”的字样,这是墓中第一次出土带有文字的陪葬品。

公元1178年,金代第五位皇帝完颜雍发行“大定通宝”,1180年,完颜雍将完颜亮贬为庶人,迁出皇陵。

铜钱很可能是在迁葬的时候,后人将其放在墓中的,这样一来,再一次把墓主人的身份指向了完颜亮。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可是如果是完颜亮,为什么墓葬又会是唐代的风格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

考古人员把最后希望放在墓道的清理上,没想到很快就有了新的发现。

在墓道中出土了一块非常精美的墓志,上面雕刻的是文吏怀抱十二生肖的图案,相当精美和繁琐。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墓志分为上下两层,上方称为盖,下层为底。

墓志盖上的文字部分是填金的,通过上面的文字,可以判断是墓主人唐代一名姓张的夫人。

既然这是一处合葬墓,墓中应该还有一名男性。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随后,考古人员便发现了另一块墓志铭,上面刻着“唐故幽州卢龙节度观察等使,刘公墓志铭”。

从这块墓志铭上,专家们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唐朝为了加强边疆的防御力量,调取了大量的军事力量,节度使便是调遣部队的军区长官。

不过让考古人员感到奇怪的是,张夫人的墓志明显要比刘姓节度使的规格高出许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翻开墓志盖,墓主人的身份终于被揭晓。

墓主人叫做刘济,任幽州节度使,刘济在职期间,多次抵御外敌,战功累累,因此在朝廷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墓志上记载,刘济得疾病,死于莫州,皇帝为此还宣布休朝三天,墓志上刻满了对刘济的赞美之词。

但是史书中记载刘济是被他的次子刘总给下毒害死的,到底哪个说的是真的呢?

刘济的墓葬是刘总下令修建的,墓志也是刘总所立,所以他不可能把自己毒杀父亲的事情写在上面。

为了掩人耳目,刘总只能说刘济是死于疾病,而大墓的修建仅用了4个月,所以在豪华的基础上,依然可以看出仓促来。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这在墓葬的棺椁上和刘济的墓志上都有体现。

而张夫人的墓志之所以豪华,是因为刘总对母亲极其孝顺,张氏一生三次受封,都是因为丈夫和儿子。

张氏去世后,刘总对母亲进行了厚葬,并准备了墓志。因此,张夫人的墓志看上去要比刘济的豪华许多。

至于墓中出现金代的钱币,考古人员调查后确认,这些钱币其实是盗墓贼留在墓中的。

他们盗取了墓中的陪葬品,然后在墓葬中故意留下几枚钱币,为求一个心理平衡罢了。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至此,坟庄村大墓终于有了归属。

墓中并没有村民口中说的铁索悬棺和长明灯,但是这是北京地区发现的最大的唐代古墓。

墓中出土的陪葬品不多,不过墓中精美的墓志铭,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国宝级别的文物了!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秦始皇陵兵马俑 的发现历史

秦始皇陵
Mausoleum of the First Qin Emperor
编号:200-005
相关联接:http://www.unesco.org/whc/sites/449.htm
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毫无疑问,如果不是1974年被发现,这座考古遗址上的成千件陶俑将依旧沉睡于地下。秦始皇,这个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殁于公元前210年,葬于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围环绕着那些著名的陶俑。结构复杂的秦始皇陵是仿照其生前的都城咸阳的格局而设计建造的。那些略小于人形的陶佣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战马、战车和武器,成为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恋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嬴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即位的次年即开始修陵园。到公元前208年完工,历时39年。(另两资料:一、他在位37年,而为其修建陵墓的时间就长达36年;二、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当时的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由大将军章邯监工。共征集了72万人力,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
陵园的南部有一个土冢,高43米。筑有内外两道夯土城墙。内城周长3890米,外城周长6249米,分别象征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和外城之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葬马坑、陶俑坑、珍禽异兽坑,以及陵外的人殉坑、马厩坑、刑徒坑和修陵人员的墓室。已发现的墓坑有400多座。
秦始皇陵的冢高55.05米,周长2000米。经调查发现,整个墓地占地面积为22万平方米,内有大规模的宫殿楼阁建筑。陵寝的形制分为内外两城。内城为周长2525.4米的方形,外城周长6264米。秦始皇陵的规模之大远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帝陵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195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帝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20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了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地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而著称于世。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陵墓一直挖到地下的泉水,用铜加固基座,上面放着棺材……墓室里面放满了奇珍异宝。墓室内的要道机关装着带有利箭的弓弩,盗墓的人一靠近就会被射死。墓室里还注满水银,象征江河湖海;墓顶镶着夜明珠,象征日月星辰;墓里用鱼油燃灯,以求长明不灭……
秦始皇陵共发现10座城门,南北城门与内垣南门在同一中轴线上。坟丘的北边是陵园的中心部分,东西北三面有墓道通向墓室,东西两侧还并列着4座建筑遗存,有专家认为是寝殿建筑的一部分。秦始皇陵集中体现了“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结构舒特。
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
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24.5米,东西长28.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附录一:
陵园工程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如此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距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37~38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其修建的时间比埃及胡夫金字塔还要长8年。
附录二:
秦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秦始皇很快就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分。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也有学者提出过异议,持否定意见的一方认为,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这个建陵思想。
附录三: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斗转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仔细推敲,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附录四:
陵墓为何选在骊山之阿?
战国时期一些国君陵园的营造往往都少不了平面设计图。秦始皇陵园的营建按理也应该有平面规划图,而制图之前先要选择墓地。我们知道秦始皇执政于都城咸阳,为什么陵园却要选在远离咸阳的骊山之阿?
查阅有关典籍,最早解释这个问题的是北魏时期《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他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水经·渭水注》)。此说在学界延袭千余年,并且被认为是最早的、最权威性的观点而深信莫疑。《水经注》的解释单从表面上看似乎不无道理,然而仔细回味起来秦始皇当年作为一个13岁的孩童能否知道蓝田的美金与美玉还是个问题。即使知道,当年选择陵墓位置恐怕也不会按照一个徒具空名的国王个人意志来决定。所以这个问题似乎应该从当时的礼制及陵墓的设计意图方面寻找答案。
首先,陵墓位置的确立与秦国前几代国君墓的位置不无关系。秦始皇先祖及太后的陵园葬在临漳县以西的芷阳一带,秦始皇陵园选在芷阳以东的骊山之阿是当时的礼制所决定的,因为古代帝王陵墓往往按照生前居住时的尊卑、上下排列。《礼记》、《尔雅》等书记载。“南向、北向、西方为上”。“西南隅谓这奥,尊长之处也”。东汉《论衡》一书记载得更明白了:“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即在芷阳的宣太后也希望其陵墓能葬在她丈夫与儿子之间,即“西望吾夫,东望吾子”,似乎亦是按长者在西、晚辈居东的原则。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作壁上观若将陵墓定在芷阳以西,显然有悖于传统礼制。可见秦始皇陵园选在骊山脚下完全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
其次,陵墓位置的选择也与当时“依山造陵”的观念相关。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许多国君墓不是背山面河,就是面对视野开阔的平原,甚至有的国君墓干脆建在山颠之上,以显示生前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威严。春秋时期的秦公墓也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有的“葬西山”,有的葬在陵山附近。战国时期的秦公墓依然承袭了“依山造陵”的典范,而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它背靠骊山、面向渭水,而且这一带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骊山唯有临潼县东至马额这一段山脉海拔较高,山势起伏,层峦叠幛。从渭河北岸远远眺去,这段山脉左右对称,似一巨大的屏风立于始皇陵后,站在陵顶南望,这段山脉又呈弧形,陵位于骊山峰峦环抱之中,与整个骊山浑然一体。
总之,秦始皇陵园的位置既符合晚辈居东的礼制,也体现了“依山造陵”的传统观念。
秦始皇陵位于临撞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市约37公里,南倚骊 山,北临渭水。为什么选位在这里呢?有人认为,这与古人迷信风水宝地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地质学家根据卫星拍照的图片看:从骄山到华山工好像一条龙,秦始皇陵正好位于龙头眼睛的位置。众所周知,自古就有“画龙点睛”之说,到底是古人有“高瞻远瞩”的本领,还是今人附会之风过重,一时间还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
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
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佰、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桶、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桶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秦始皇陵园除从葬坑外,还发现石料加工场的遗址,建筑遗物有门砧、柱础、瓦、脊、瓦当、石水道、陶水道等。
秦始皇陵规模之大可见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没有设计蓝图呢?
据史书所说“使水相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来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绝非任意,必定是按设计图有计划地营造,纵观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难想象其中的关联之处。具体设计蓝图如何,还在进一步研究之中。
是谁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据推测,少府是主管建筑的,国家陵墓当由其管理。当然最高的管理上级还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万机,由少府具体操作办理而已。不过,这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统一后命名的,在统一之前有无这一官职无从考证,但无论有无,肯定有一种机构专管宫廷的土木建筑工程。至于这一机构名称如何,尚待进一步考证。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其“穿三泉”。《汉旧书》中对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极”、“深极不可人”之语。有人认为,秦陵地宫不浅也不深,书中提到的“三泉”无外乎人们经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类。据《吕氏春秋》记载:“浅则狐狸扬之,深则及于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于受技术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实为不易,并且如果地宫位于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长期渗透,定会使地宫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设计者不可能不考虑到这一点。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推测,具体情况如何,不得而知。
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结构如何呢?
从已发掘的秦始皇陵遗迹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宫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带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实现这一点,非建造广阔的墓室难以如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这里,既提到中羡门、外羡门,想必肯定有内羡门。这似乎表明地宫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只能闭在中羡门以外的地方,内羡门以内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于墓道之长也就可想而知,若说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自在情理之中,难怪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地宫的洞室就在现在人造封土以南直达骑山中心主峰——— 望峰之下。
据考古勘探,以及对墓道兵马俑位置的判断,专家认为,陵墓的朝向为坐西向东。这是一个奇特的布局。众所周知,我国古代以朝南的位置为尊,历代帝王的陵墓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的格局,而统一天下的秦始皇,为什么愿意坐西向东呢?
有人认为,秦始皇生前派遣徐福东渡黄海,寻觅蓬莱、瀛洲诸仙境,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喝石,南达会稽,在琅邪、芝朱一带留连忘返,这一切无不昭示其对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否无音讯,秦始皇亲临仙境的愿望终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长生之药,死后也要面朝东方,以求神仙引渡而达于天国,大概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愿望。基于此,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东了。
有人认为,秦国地处西部,为了彰显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秦王嬴政初建东向的陵墓;并吞六国之后,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东方六国,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设计建造初衷,所以我们看到的陵墓只能是东西朝向。
还有人认为,秦始皇陵坐西向东,与秦汉之际的礼仪风俗有关。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从皇帝、诸侯到上将军,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东。秦始皇天下独尊,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
其实,让人不解的不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据考察,陕西境内已发掘的917座秦墓,绝大部分都是东西向。秦

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

中国墓葬的方式有那些?

一、中国古代丧葬的主要方式及陵墓类型
(一)丧葬方式(以下内容多了阅读)
由于不同地域自然条件的差异,不同民族的观念与传统习俗的差异,故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多种处理已故亲属的丧葬方式。
主要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悬棺葬等。
土葬:土葬是将已故的人放入木制或石制的棺椁中,埋在已挖掘或建造好的地下洞穴内,以土封盖的丧葬方式。这种方式无论在地域范围上还是在人群阶层范围,在中国使用的比较普遍,也是构成今天用于旅游的主要陵墓建筑景观。
火葬:火葬是用火将已故的人焚烧掉,把不易燃烧的骨骼收集、存放起来的丧葬方式。古代佛教僧人多用火葬,佛教寺院中或外的宝塔建筑就是存放修炼到一定果位的僧人骨灰的地方。这种建筑是佛教建筑群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为避免有限的耕地不致减少,普遍提倡火葬。目前火葬已成为主要的丧葬方式。
水葬:水葬是长期生活在水域上的人群普遍采用的丧葬方式。
天葬:天葬是在固定的地点,由固定的人将已故人的尸体分割,由秃鹫吃掉为葬,吃得越光越好。中国的藏族、门巴族及部分裕固族采用这种方式。
用于天葬的固定地点称天葬场,是一块靠近小山坡的平顶巨石,一般多在20平方米左右。巨石上要有若干大坑,以用来捣碎人骨。完成天葬者一般是固定的人,称为天葬师。为使尸体能全部被秃鹫吃光,天葬有其固定的程序。
悬棺葬:悬棺葬是把已故人放入船形的棺木中,将棺木悬置于起临水的悬崖峭壁上,任由尸体自然风干的丧葬方式。古代江南山区里多用此种方式。至今在长江三峡、武夷山等风景区的崖壁上还看到悬棺。
(二)陵墓类型
陵墓:是安放故人的尸体,祭奠故人的场所的总称。
若分开来讲,陵一般指地上建筑,墓则是地下部分。中国目前用于旅游的陵墓景观可分为:无陵无墓,有陵无墓,有陵有墓三类。
1、无陵无墓 :在上述五种丧葬方式中,天葬、水葬、悬棺葬属于此类,尸体或消失或置留在大自然中。
2、有陵无墓 :有陵无墓即有地上祭奠用的建筑或墓碑,而没有地下的墓穴与尸体。这种状况的形成大致有两种原因:
(1)尸体不存在 对于历史久远的祖先和无法找到尸体的英雄,人们为寄托自已的哀思,修建了他们的祭奠场所,如黄帝陵和炎帝陵就是如此。海内外的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有共同的根,对祖先拜祭是世代中国人共同的心愿,因此修建了多处黄帝陵。为祭奠中国古今征战杀场的英雄,后人为其修建了共用的纪念碑。
(2)陵、墓不在一处 在蒙古族的历史上,其贵族有秘密安葬的传统。据《草木子》一书记载:贵族去逝后葬在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上,葬完,以万马将此处踏平。与此同时,在埋葬地当着母骆驼的面杀死它的小骆驼。之后派近千人在此守候,待来年春天绿草遍地,无法辨认葬地在何处时,守候人离去。若要祭奠时,就跟在当年的那只母骆驼的后面在它停住并发出悲哀的叫声的地方,就是墓地。就是由于这个传统,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墓地究竟在何处,众说不一。目前 ,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成吉思汗陵,其中只有安放其空灵柩的陵而没墓。
3、有陵有墓 即地上封土、祭奠的殿堂与地下墓穴、尸体都存在的陵墓类型。这是普遍采用的土葬形式。今天用于旅游的陵墓建筑景观的主体就是这种类型的陵墓。
二、陵墓景观的构成及其旅游价值
陵墓景观的构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陵墓建筑,有地面建筑群和地下墓穴以及棺椁;其二是陵墓建筑上的绘画、雕刻等文化艺术;其三是殉葬品。(记住)
中国古代人认为,死只是肉体生命的结束,灵魂还是存在的,只是从阳间转到阴间。为了使自已在阴间的生活与原来的一样,故生前所用的一切东西、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以及所经历的一切场景或对自然界的认识,都要带到坟墓里去或绘画在棺椁和墓穴的四壁上。在任何历史阶段,陵墓主人生前的地位越高,生前的生活内容越充实,陵墓景观的构成内容就越丰富。在所有人当中,帝王以及王公贵族的地位是最高的,他们的陵墓景观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原貌是最充实、最全面的。是后人了解、认识逝去世界的有利依据,也是弥补文字资料中已遗失的断代历史的最可贵的凭据。更重要的是,这些真实的历史遗物是追索文化历史渊源的有利佐征。
历代帝王与王公贵族的陵墓都是现代旅游业开发的主要对象。(记住)
三、中国古代帝王丧葬制度的演化
(一) 古代帝王的葬制的演化
中国古代帝王的葬制:经历了由单葬制、陪葬制到群葬制的演化过程。(记住)
1、 单葬制
所谓单葬制,即一个皇帝一个完整的陵墓区。选点分散,陵园独立。(记住)
汉武帝之前的帝王都是这种葬制。著名的陵墓,有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记住)
2、陪葬制
所谓陪葬制,即在帝王陵园外围有生前的爱将、功臣、贵戚的陵墓陪伴,形成以一代帝王陵为中心的陵墓区。(记住)
这种葬制始于汉朝,到唐朝,群臣陪葬成了一个固定的制度。著名的陵墓有,位于陕西茂陵县的汉武帝的茂陵,位于陕西乾县的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等。(记住)
3、群葬制
所谓群葬制,即同一朝代的帝王及其后妃、子女的陵墓集中在一个陵园内的葬制。(记住)
这种葬制始于北宋,沿用于明清。这种群葬制还影响到与宋朝同代的党项羌族的王朝——西夏。
这样的陵墓群有六个:位于河南巩县的北宋帝王陵墓群;位于浙江绍兴的南宋帝王陵墓区;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和位于易县的清西陵;位于宁夏银川贺兰山脚下的西夏王陵;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务必记住)
(二)古代帝王陵墓封土形制的演化
封土形制:是关于帝王墓穴上方堆土成丘的形状和规模的制度。大型陵墓建造是中国封建伦理对孝道的一种规定,,也是对帝王生前就安排死后的“奢侈生活”行为的维护。“厚葬以明孝”起源于周礼,帝王陵墓封土形制自周朝以来,经历了“覆斗方上”式、“因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务必记住)
“覆斗方上”式 :就是在地宫上方用黄土堆成三阶逐级收缩的方形夯土台,形状很像倒扣的斗。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式 :就是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
“宝城宝顶”式 :是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或椭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宝顶。这种形制用于明清两朝,清朝的宝城宝顶多为椭圆形。
(三)古代帝王陵园建筑布局的演化
历代帝王陵墓的陵园建筑群由三部分组成:
其一是祭祀建筑群,建在墓冢前方,为一封闭的方形庭院,院门称祾恩门,院内建筑有主殿祾恩殿和两侧配殿;
其二是神道,是一条从陵园大门直达祾恩门的大道;
其三是为帝王守护陵墓的人居住的地方,称护陵监。(务必记住)
(以下内容多阅读)整座陵园以围墙围绕,象皇帝的宫殿一样,不得随便进入。帝王的陵墓都是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区,一座陵园就是一处天然的园林。在隋朝以前,陵园建筑以祭祀建筑与护陵监为主,神道比较短小,石人、石兽数量较少。其中以汉朝的护陵监规模最庞大,全国的官员、富豪均搬到陵区,为皇帝守护陵园。于是一个陵区就形成一个繁华的城市。
唐朝开始,陵区的神道加长,并确定了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数量为18对。其中,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神道最长,石像生最多,在约八里长的神道上,除了传统的18对石人、石兽外,还有61尊巨服于唐朝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石像。
明朝十三陵的陵园主神道长达14里,祭祀建筑群为三进院,同时在宝城宝顶前加盖方城明楼。
(四)古代帝王陵墓地宫结构的演化
根据史书记载以及已挖开的各朝代地宫看,帝王墓穴及棺椁在汉初以前,多为石质。西汉主要用特殊木材修造地宫,一般是将黄柏木去皮,截成等长的方木,头向中心类在木质椁的外围,呈一方形墓穴,方木皆以榫卯结构,缝隙以木炭、膏泥封固,此种地宫的营造方式称“黄肠题凑”。
东汉以后,棺椁都用木质制作;地宫,除唐朝是直接在开凿的山洞中就地营造外,都是用砖石发券垒建。宋朝以前,多是砖砌成地宫,四壁绘制墓主生前的活动场景。
从明朝开始,地宫建筑发展到顶峰,用巨型条石建筑大型墓室。从目前打开的墓穴看,除乾隆墓穴侧壁上有佛教神像的雕刻外,其它都没有绘画或雕刻。历代帝王的墓穴布局要表现得与生前所住宫殿一样,由多个相连的空间代表前后排列的庭院。
(五)殉葬制度的演化
随死者一起埋葬的人或物品为殉葬品。一般人的殉葬品只是生前的主要生活用品和心爱的物件。作为帝王的殉葬品,除上述物品外,还包括其在位时的生产工具、科学发明、乐器、兵器、各种重要的书籍、史册、艺术品、珠宝乃至物种。殉葬品中的人物,商周时期为活人殉;战国后期开始,因大量的人殉造成劳动力的不足,遂改为俑殉制。但是人殉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消灭,根据记载,秦始皇的嫔妃中,未生育的全部随葬;明成祖朱棣死后,吊死30名宫女随葬。
四、中国现存的著名古代陵墓
中国现存的古代陵墓景观有两种展示方式:
第一种方式,地面和地下建筑规模都很庞大的,在严格保护的情况下,就地开放展示。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扬州天山汉墓与北京汉封燕王的地宫,都是复原了的黄肠题凑;明十三陵的长陵的祭祀建筑群和定陵的地下宫殿;清东陵和清西陵等。
第二种方式,地下规模与布局不易于人流行动的,多集中、复制展示。如洛阳的中国第一古墓博物馆,集中展示了邙山数十座东汉古墓。
(一)著名的帝陵
著名的帝陵有:黄帝陵、成吉思汗陵、秦始皇陵。(记住)
1、黄帝陵:黄帝陵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墓,是中国保留至今最古老的帝陵,初建始于春秋。《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总面积8500余亩,生长柏树86000余株,多数树龄在千年以上,是我国最大的柏树群。黄帝陵位于桥山之巅,山下有轩辕庙与之相呼应。(务必记住)
黄帝陵封土为丘状土冢,据说为衣冠冢。其高3。6米,周长48米,占地200平方米,周围环以1。87米高的砖砌花墙。陵前立一石碑。上书“桥山龙驭”,为明朝嘉靖年间所立,碑前为一八柱祭亭,内立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
陵园南面山门外有一高大土丘,丘前立一石碑,上书“汉武仙台”,为汉武帝当年征战凯旋而归,路过此地,修筑此台以祭先帝。
2、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南部,伊金霍洛旗境内的甘德利敖包(土石山丘)之上。陵园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陵墓建筑造型为蒙汉文化结合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民族风格。整个建筑群由三部分组成,即石牌坊、棂星门和陵宫,一条380多米长的宽敞整洁的凿石步道将三部分串联成一个整体。
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是陵区的大门,其牌坊的造型是汉文化的传统形式,然而四柱顶上的四顶蒙古包式的顶饰具有强烈的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色彩。棂星门远望似无门楼的长城关门,整座棂星门的墙顶为垛墙式,其上也有两面座蒙古包顶饰。陵宫主体由三座相互连接的蒙古包式大殿组成。中央正殿高24。81米,顶面用蓝黄两色琉璃瓦砌成云纹图案,上为金色宝顶,边缘是蓝色八角形双重檐,内置的八根通天巨柱上装饰着飞龙戏珠。东西两殿均高18米,顶部式样与主殿相同,殿相同,殿檐为单层。
用汉白玉雕刻的高大的成吉思汗坐像安放在主殿中央,两侧陈列着传说是成吉思汗的宝剑、头盔和弓箭等到物。后殿供奉着三顶黄缎覆盖的蒙古包式陵包,里面方桌上停放着成吉思汗及其家人的灵柩。陵宫各殿及两廊的内墙上绘有壁画,分别绘有成吉思汗一生的戎马生涯、丰功伟绩及蒙古族的社会情况、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内容。陵园内还陈列着当年征战用过的器物。
3、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陕西临潼的骊山脚下。在历代单葬制的帝王陵墓中,秦始皇的陵墓是最大的。秦始皇陵被命名为世界远古第八大奇观,并于1977年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遗产,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务必记住)
其陵园外垣为长方形,周长6。3公里;内垣近似方形,周长2。5公里。现在测量的方上式墓冢底边长度,东西345米,南北350米。在陵园内,其地上祭祀建筑已荡然无存,现已发现地下有兵马坑3座,马厩坑一座,跽坐俑坑31座,珍禽异兽坑31座,造墓工人坑103座,被处死的宫廷近臣的陪葬墓 18座。据记载,其地宫为石椁,椁内,上有用珠宝玉石做的日月星辰,下有用水银灌制的江河,金银做的凫雁,琉璃做的龟鱼与玉雕的鲸鲵等,并设弓弩毒箭机关以防盗墓。近年测量墓冢上方空气,发现汞蒸气含量异常高。1974年发现的一号兵马俑坑,与真人真马等大的6000多人俑与马俑,再现2000多年前的战阵军容。这一轰动世界的发现使秦始皇陵被命名为世界远古第八大奇观,并于1977年作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遗产,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0年,在陵西侧又挖掘 铜车马坑,有彩绘铜车马两乘,大小为实物的1/2,每乘由四匹马、一个御官俑和车组成,结构完整逼真,3000多个由金、银、铜制作的部件,不仅工艺精湛,而且至今能转动自如。铜车马的出土,使世界各国对中国2000多年前的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著名的陵墓群
著名的陵墓群有:明十三陵 清东、西陵 乾陵。(记住)
(以下内容多阅读)明十三陵: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北昌平县天寿山下的小盆地上,陵区仙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明清两代著名的三大皇家陵墓群之一。这里埋葬着明朝定都北京后的十三位皇和众多的后妃。十三座帝王陵如扇面状分布在盆地内的山前丘陵上。整个陵区由一条主神道和十二条分支延伸的辅神道构成通向各陵墓的神道网。明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坐落在主神道的顶端。各代皇帝陵墓依照辈数关系对称分布在主陵两侧。地宫封土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宝城宝顶,地宫前是安放帝王谥号碑牌的方城明楼。明楼前是三进院的祭祀建筑群。神道上的石象生等饰物均布置在主神道两侧。每一座陵墓旁都设有“护陵监”,看护、祭扫陵墓。明代陵墓地下墓室都用巨石发卷,构成若干墓室相连的“地下宫殿”。
十三陵以地面建筑宏伟的长陵和唯一打开地宫的定陵闻名于世。
2、清东、西陵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马兰峪西,昌瑞山下,占地约2500平方公里。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下,占地225平方公里。清东西陵墓群:为清朝定都北京后的帝王与后妃的两大陵墓群。是我国现存规模宏大,建筑体系完整的皇家陵墓群。其建筑体系结构与明十三陵基本一样。
清东陵:埋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等五帝,以及十五后和一百四十一个嫔妃。乾隆的裕陵和慈禧陵的地宫已被发掘,对外开放(务必记住)。
裕陵地宫的四壁、卷顶及石门上都浮雕着佛像、图案和经文,门楼上雕出檐、瓦垄、鸱吻和斗拱等,如同木结构。在明清已发掘的陵墓地宫中,最为富丽豪华,独具风格。东陵各陵墓的地面建筑中,慈禧陵最为华丽。其祾恩殿前的龙凤陛石,采用透雕手法,凤在上龙在下,龙翔凤舞,神态生动。东西配殿的内壁都嵌以砖雕图案,斗拱梁枋以及天花板上的彩绘全部贴金。大殿内的明柱上饰金龙盘绕,殿内金碧辉煌。
清西陵: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等四帝及其后妃等。(务必记住)
3、乾陵
乾陵:是唐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陕西乾县梁山。(记住)
乾陵:以其北部主峰为陵,南部两峰为阙,陵区仿唐长安城格局,外垣八十余里。神道两侧大型石雕达120多件,王公贵戚、功臣爱将的陪葬墓有17座。是唐朝帝王诸陵之冠。从资料记载和考古发掘得知,乾陵可能是唯一没有被盗掘的唐朝帝王陵墓。至今地宫未开掘。大型石雕中,有两种因与众不同而著名:其一是无字碑,通体高达7。53米,为一完整巨石,初立时无字。关于无字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武则天“功高业大”难以用文字表达;一种说武则天认为自己功过是非应让后人评价,所以无字。现在碑上的文字是后来人游历上绺时的题词,内容多是对李唐与武周那段历史的评价。其二是神道上的异国人物的石像生。
五、中国著名的现代陵墓
(一)中山陵 是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东郊钟山中部第二峰茅山南麓。1926年1月兴建,1929年春落成,同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的遗体由北京香山碧云寺移此安葬。陵墓呈木铎式,傍山而筑,由南往北逐级升高,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厅、平台,最后是祭堂和墓室。墓室海拔158米,从墓道入口到墓室距离700多米,共有石阶392级。祭堂中为孙中山石雕坐像。四周有孙中山革命事迹浮雕,四壁墙上刻有他的遗著《建国大纲》。祭堂后面是球状结构的墓室。正中是圆形大理石圹,中间是长方形墓穴,棺上镌有孙中山长眠卧像。
(二)毛主席纪念堂 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1976年11月动工,翌年8月建成。为一座南朝北的建筑,与天安门南北相望,。纪念堂是一座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正方形宏伟建筑。在枣红色花岗岩廊柱,高高擎起金色琉璃瓦覆盖的屋顶,大门正上方镶嵌着书有“毛主席纪念堂”金字的汉白玉巨匾。纪念堂两侧各有两组大型群雕,四周栽种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花草树木。整座建筑气势宏伟,庄严肃穆。
纪念堂由北大厅、瞻仰厅和南大厅三部分组成。北大厅中央是3米多高用汉白玉雕刻的毛主席坐像,背后墙上悬挂着一幅描绘祖国山河大地的巨型绒绣,这里是举行悼念活动的场所。瞻仰厅是纪念堂的核心部分,大厅正面白色大理石墙壁上镶嵌着金色大字“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大厅中央的灿烂花从中安放着水晶棺,毛主席的遗体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面大厅的汉白玉墙上,镌刻着毛主席词〈满江约。郭未若同志〉的金字手迹,东西两侧是休息厅,1983年12月,纪念堂内设立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纪念室。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北京修地铁挖出古墓,古墓中的铁索悬棺》感兴趣,还可以看看《加拿大火炮设计师Gerald Bull设计的“巴贝多巨炮”曾经一炮射进太空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2020年地球灾难是真的「NASA震撼揭露地球曾多次躲过惊天灾难2023年百年一遇太阳危机」

下一篇:1975年,南越的亲美分子争先恐后逃离越南的场景,镜头中的客轮早已人满为患,几乎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