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揭秘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发布时间:2021-07-09 17:02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历史真相 > 手机阅读

官渡之战彻底改变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曹操奇迹般的击败了他统一北方的最大对手,可能此前曹操也没想到这场胜利会来的这么快。袁绍可谓是坐拥天时地利人和,但最后却是惨败曹操之手,很多人分析袁绍虽然兵多但心不齐,所以一击便散,但这并不是袁绍失败的主因。曹操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把战场上的被动化为了主动,而且敢用险招。官渡之战的局势究竟是如何被改变的,下面可以一起来看看这场战役的解析。

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揭秘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官渡之战是我国三国时期发生在袁绍与曹操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其战场官渡在现今河南省许昌、延津一带。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各地诸侯势力乘农民起义的余威纷纷起兵,夺取霸权。大约在公元前199年春,袁绍出兵攻打公孙瓒,平定了幽州地区,进占了冀、幽、并、青四州的地方,拥兵数十万,成了北方强大的军阀。从此,袁绍十分骄傲,不愿再向汉献帝进贡,而要独树一帜,自立门户。

在现今河南一带的是曹操。曹操假借辅佐汉献帝,号令天下,人称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由于曹操善于治军、治政,所以治下政令畅行无阻,士兵又很精练,军力虽不及袁绍,但战斗力颇强。曹操方面的将领,听说袁绍要攻打许昌,都很恐惧。曹操却说:“我知道袁绍的为人,野心很大而才智浅薄,外表严厉而内心胆小,多猜疑、刻薄而没有威信,兵虽然多而指挥不明确,将领骄傲而号令不统一。因此,他虽然有很多的土地和丰富的粮食,但这些东西只能是为我准备的而已。”

由于曹操心里有底,所以他并没有一开始就把主要力量用于对付袁绍,而是采取攻刘防袁的策略。曹操攻刘备,给袁绍攻曹操提了绝对的机会。袁绍的部下田丰对袁绍建议说,现在曹两家正在交兵,一时不能结束,如果我们即刻发兵攻曹操背后,必定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当时,袁绍推说儿子有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失去了良机。曹操攻刘,大败刘军,俘获了刘备的妻子,接着攻占下邳城,还迫降了关羽,逼得刘备去投靠袁绍。

曹操回兵官渡,袁绍才商讨如何进攻许昌。当时田丰曾建议说,曹操既然回兵官渡,许昌便不再空虚;曹操又善于用兵,变化不定;他建议袁绍切不可贸然出兵,而应先作持久打算。然后相机分多路出击,进行骚扰。这样不过三年,曹军自溃。如果把胜败寄托于一次决战,那是很危险的。

袁绍非但不采纳田丰的建议,还把他打进了监狱。接着袁绍发布讨曹檄文,派大将颜良去攻打驻守在白马的曹操东郡太守刘延。

四月间,曹操自官渡北上救援刘延。谋臣许攸向他建议:先引兵到延津地方,伪装渡河攻袁军背后,待袁绍来应战时,再以轻装迅速回袭白马袁军。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袁绍果然中计,袁绍的大将颜良被关羽斩首,自马之围遂解。

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揭秘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袁绍渡河来追击曹操。袁绍的部将沮授劝道,袁军不宜倾巢出动攻官渡,最好的办法是驻军在延津,只以部分兵力去打官渡,乃可万全。袁绍不听,削去了沮授的官职。是年八月间,袁绍主力推进到官渡,与曹军相距数十里而对時。

九月,曹操出兵与袁军打了一仗,没有取胜,便坚守不出。袁绍堆起土山,从上面射箭攻击曹营。曹军运用一种霹雳车,发射石头击毁袁军的橹楼。袁绍又挖地道攻曹军,曹军在营内挖长沟来拒敌。曹军兵少,经不起持久作战,曹操很担忧。后来听了荀彧的话,与袁军坚守对峙。

这时,袁绍派车运粮食,命令大将淳于琼等带一万兵士护送,并把粮食屯在袁绍大营北面四十里的乌巢。沮授劝袁绍说,可派大将另带一支人马保护粮屯。许攸也劝袁绍,曹军主力在外,许昌必定空虚,建议袁军应连夜偷袭许昌。这两项建议又均为袁绍所拒绝。后来,许攸投奔了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降,高兴得来不及穿鞋就跑去迎接,并拍掌道:“您这么远跑来,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许攸为曹操献策,火速派轻装部队偷袭乌巢,烧掉袁绍的屯积物资,不出三天,袁军自溃。曹操听了大喜,自带部骑五千人,冒充袁军,围住粮屯,放起大火,并包围了淳于琼。

袁绍听说曹操袭击淳于琼,不发兵救援,却令高览、张郃等去进攻曹营。张邰劝袁绍先救淳于琼要紧,而袁绍只派少数兵力去救淳于琼,主要兵力却去奔袭曹营。

当袁绍的救兵快到乌巢时,曹军上下一心,大败袁军,杀了淳于琼,并放火烧光了所有粮食,此时,郭图知道自己向袁绍献的计策失算,便嫁祸于张郃,说张郃对这次失败幸灾乐祸。张郃又恼又怕,便和高览一起把攻击曹营的器械烧掉,到曹营来投降。袁军上下惊慌不定,袁绍与其子袁谭,带八百多骑兵渡河逃走,曹军乘胜追击,大获全胜。袁军先后被歼灭七万多人。

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揭秘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为什么在战争过程中,曹军由被动变为主动,袁绍却由主动变被动?其重要原因,就是曹操在决策时,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多谋而善断;袁绍却听不得不同意见,少谋而寡断。

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常常存在着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聪明的人善于从不同意见的比较中,择其善者而从,择其不善者而废。这叫做多谋而善断。笨拙的人却正相反,固执于自己一孔之见,往往听不得不同意见,甚至把持不同意见者视为仇敌,这叫做少谋而武断。

所谓谋,是指谋划。

就是在不同的意见和方案中,进行精心的权衡与比较,善于选择出最佳方案。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把不同意见和方案吸收到自己的头脑里,然后才能加工。列宁在论述真理的全面性时也说过,所谓全面真理就是客观事实的全部总和而不是枝节之论。中国古代大政治家魏征说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是告诚人们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力求避免片面性。

所谓断,是指判断。

就是人们在听取不同意见之后,能够开动头脑这个思维器官,把事物的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进行联系与比较,找出其中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从而形成合乎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极为复杂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不象镜子反映物体那样一下子完成,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就一个人而言,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局限,只能以相对真理逐渐接近绝对真理,而不能穷尽真理。

但这不是说,客观世界是不可认识的,而是可以认识的。要想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并且想用正确的认识改造世界,必须尊重唯物论,尊重辩证法,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虚心听取各方面不同意见,然后对这些意见进行客观的比较、分析,进行谋划。

只有“多谋”,才能“善断”,对客观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多谋”是“善断”的基础,“善断”是“多谋”的结果。如果不善于“多谋”,不会对事物及其联系进行分析研究,那么,判断者就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优柔寡断。如果根本不谋或少谋,而是先入为主,那么判断者就会固执己见,少谋武断。

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揭秘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便是一个少谋武断的典型。

袁绍和曹操两股势力,都是在东汉末年各地地主阶级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起初,袁绍的实力胜于曹操。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有两次灭曹的机会,但都由于他主观武断而放过去了。

第一次是在曹操举兵攻击刘备时。后方的许都却很空虚。袁绍正可以乘机袭击曹操背后,当时,袁绍部下的田丰力主这样做,但袁绍却借口自己孩子有病而不予采纳。田丰沉痛地用手杖敲地说:“碰上这样一个难得的机会,却因小孩子病而贻误战机,多可惜啊!我们灭曹的大好时机错过了!”如果袁绍肯于采取田丰的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建议,曹操必然背受敌,袁绍会处处处于主动的地位。

第二次是在袁绍屯兵官渡时。由于袁绍兵多粮足,而曹操则兵少粮缺,形式对袁绍极为有利。当时曹操已深感这一点,所以他才写信给留守在许昌的荀彧,说要退回许昌。如果在这时,袁绍肯分出一部兵力去偷袭许昌,许昌一定能攻克,还可以挟制天子,以他的名义讨伐曹操,在政治上处于有利地位。曹兵则会陷入穷于应付的可悲境地。

当时袁绍的部下沮授、许攸都劝他这样做,但袁绍又一次不肯,执意要在官渡打败曹操,结果反为曹军所制。

最后,当袁绍眼见得曹操率部攻下淳于琼时。假若先派兵救淳,并且将主力调离官渡,乌巢粮饷必不会失,这样袁军可凭借丰厚的物资基础,同粮缺兵少的曹军进行长时间的抗衡,以至把曹军拖垮。

遗憾的是,袁绍只凭主观想象办事,既不多谋,又不善断,最后落了个可悲的下场。

袁绍的少谋武断同曹操的多谋善断恰成鲜明对照。

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揭秘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有一个例子便足以证明:当袁军渡河追击曹军时,袁军到了延津以南。曹操便命令军队停止退却,驻扎在南坂坡的下面,派人爬上营垒暸望袁军情况。回报说,来了五六百个骑兵,过一会儿,又报说骑兵比以前增多,步兵多得无法计算。曹操听了以后,就叫不用再报,而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马,把辎重放到袁军来的路上。当时,曹操部下都担心袁军人多,难以抵挡,只有许攸猜到曹操诱敌深入之计,同意曹操的做法。

后来曹操仅用了不满六百人的骑兵,把袁军打的大败,还杀了袁绍大将文丑。曹操所以敢于这样做,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袁绍这个人的弱点:兵多而指挥不明,将多而号令不一,野心很大而才智浅薄。

曹操善于听取郭嘉、荀彧等人的意见,又经过自己亲自的观察,才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断。

袁绍之少谋武断,招致了他在官渡之战中的失败,从这个事例中,有什么值得记取的教训呢?

一是在观察事物时,要全面,要客观。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便贸然作出判断。袁绍在开始时,过低的估计曹军力量,过高的估计自己的力量。在战役开始时,本打算依仗兵力的优势,夺取白马,直捣许昌,一举歼灭曹军,对待会遇到的困难无精神准备。

白马一战,曹军利用声东击西之计挫败袁军,袁绍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在官渡与曹军长期对峙,以致在自己的粮食被烧时,也不敢以主力相救。结果十万大军被牵制在官渡。这是对曹军力量估计过高。这两种估计都离开了事物的真实情况,都是认识方法上的片面性所致。

二是袁绍在谋时,只能与自己相同意见的人来谋,而不能同自己意见相反的人来谋。一遇到不同意见,就拒谏饰非。

例如袁绍多次拒绝沮授、田丰的正确建议,便是因为这两个人的意见不合自己口胃;而对郭图、审配等人的意见却肯于接受,这是因为他们对袁绍总是投其所好,竭尽吹捧之能事,使袁绍飘飘然忘乎所以。

袁绍之所以溃败,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听信谗言,拒绝正确意见,不善“多谋”,凭主观意气办事。

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揭秘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

三是袁绍听不得不同意见,倒还罢了,他进一步利用手中的权力加害于敢提真知灼见的人。沮授本来是袁绍手下极有才智的人,总管内外大事,只是由于在如何攻曹的问题上与袁绍意见不一,就被削去兵权。许攸也是袁绍的左右,在陈兵官渡时,建议袁绍派兵偷袭许昌,袁绍不听,恰在这时,许攸家里有人犯了法,审配把他家里人都速捕起来,许攸一怒之下,奔了曹操。以后,张邰也被郭图在袁绍面前造谣中伤,通得他和高览一起投弃曹营,致使袁绍一方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

谋是断的基础,断是谋的结果。人只要接触外部世界,就要有谋,所谓谋就是研究矛盾;但是为了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必须肯于多谋,既要同自己相同的意见的人谋,又要同与自己不同的意见的人谋,还要敢于同反对自己意见的人来谋,这样才能积思广益,才能不使自己的认识停留在一点上,也才能更好的断。

断就是提出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案。对于一个人来说,既要多谋,又要善断。反对少谋武断,又要反对优柔寡断。

我们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千百次地遇到谋和断的问题,有人一触即跳,不谋而断;也有人少谋武断,自以为自己手中全是真理,根本听不见别人的意见,结果在断的时候有极大的片面性;还有人优柔寡断,贻误时机,悔之无及或者听听这个人说的有道理,那个人说的也有道理,拿不定主意,变成了只谋不断。

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形而上学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它们妨碍或影响着人们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断,致使人们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官渡之战深度解析 揭秘袁绍战败的真正原因》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交通银行是谁提名的?居然是一位汉奸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叫魂是什么?叫魂是一种巫术吗?

下一篇:桃谷六仙武功属于什么水平?为什么他们动不动就喜欢撕人?

历史真相排行

历史真相精选

历史真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