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发布时间:2024-01-18 10:14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上热下寒证。

很多粉丝朋友反馈:

既有口腔溃疡,口燥咽干,眼干耳鸣,头晕失眠,牙龈漫肿,烘热面赤,口苦口渴,便秘或大便不成型,小便黄,舌质红等上热症状

又有手脚冰凉,腰膝酸软,胃脘冷痛,大便不成型或便秘,关节冷痛,喜温喜按,夜尿频等下寒症状。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用清热泻火的药之后,舌头发白,齿痕明显,食欲减退,大便不成形,中下寒的症状加重。

用温热的药之后,口干,口渴,便秘,上热的症状又会加重。

这种上热下寒的“矛盾”症状,该如何是好?

首先要辨别这里的热是真热还是假热!

中医是如何辨别真热假热?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如口渴,但又不想喝水。

身体虽然很热,但是又想穿衣服。

舌头虽然有点红,但是胖嫩。

脉摸起来很大,但是用力按却无力。

一般符合以上情况,可认为是真寒假热!

形成真寒假热的上热下寒症状的原因是什么?

中医认为,肾中真阴充足,则真阳潜藏于肾中,守位而不上越,以发挥肾阳的温煦推动作用,即“龙潜海底,雷寄泽中”。若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过度损耗肾阴或者肾阳,则易出现肾之阴阳失衡。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若肾阴亏损,真阳不藏,离位浮而上越,成为“龙雷之火”,则可见以上“虚热”症状。真阳上越,下焦肾阳则不足,故见“下寒”症状。

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治疗方面应以滋养肾水,引火归元为法。

而引火汤则是滋补肾水,引火归元的一首常用方。

引火汤出自陈士铎的《辨证奇闻· 卷三·咽喉门》。

本方组成:熟地黄,麦门冬,五味子,巴戟天,茯苓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虽然原方记载多用于治疗因肾水亏虚,水不济火,相火浮越于上的“阴蛾证”。

但是,临床上,我们遇到属于肾水亏虚,水不济火,相火浮越于上病机的疾病,如口腔溃疡、牙龈出血、慢性咽喉炎、痤疮、头痛各种慢性复杂疾病等,都有选择本方的机会。

关于引火汤治疗“阴蛾”的机理:

《辨证奇闻》原文是这样说的:“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肾为先天之本,内藏真阴真阳,正常情况下,真阳潜藏于真阴之中,藏而不露。若真阴亏虚,阴不制阳,真阳不潜则上浮,下焦真阳则不足,容易出现以上“上热下寒”的症状。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所以,如果说引火汤只能用于治疗“阴蛾”病,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临床上本方对符合“ 肾水亏虚,水不济火,相火浮越”病机的疾病都有应用可能。

接下来,我们来仔细分析分析:

引火汤的配伍机理。

陈士铎认为:“水得火之气,则水尤易生”。

所以,引火汤最关键的核心药对是补肾水的熟地黄,和温肾阳的巴戟天。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1)一阴一阳,阴平阳密:熟地黄,巴戟天。

熟地黄,甘,微温。归肝、肾经。

熟地黄最常用的功效是补肾精,补血,适用于肾阴、肾精亏虚、血虚者。

《备要》云:滋肾水,补真阴,填骨髓,生精血,聪耳明目。

王硕云:男子多阴虚,宜熟地;女子多血热,宜生地 。

《撮要》云:熟地,能使虚阳归宿丹田。

肾中藏有肾阴肾阳,肾阴虚,真阳无制,则真阳上浮,下焦阳亦虚,故只用熟地滋补肾阴,不补肾阳,则下焦阳虚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且阴阳互根,阴得阳助才能源泉不绝,故用巴戟天温下焦肾阳,一阴一阳,可使阴平阳密。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巴戟天,味辛,性微温。归肝、肾经。

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祛风湿之效。

可治疗肾阳虚、精血亏虚引起的一些列病症,特别是因肾阳虚导致风湿邪气流注筋骨关节的虚实夹杂者,可有标本兼治的效果。

《神农本草经》云:巴戟天,味辛,微温。主大风邪气,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别录》云:巴戟天,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正义》云:巴戟隆冬不凋,味辛气温,专入肾家,为鼓舞阳气之用。

巴戟天虽为温肾助阳之药,阴虚火旺者不宜用之,但巴戟天温润多汁,温而不燥,且有君药熟地黄补阴以制阳,实为阴阳平补的黄金搭档。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熟地补下焦肾阴、肾精,巴戟天温下焦肾阳,一阴一阳,使阴平阳密以治本。

肾阴虚,阴不涵阳,则肾阳不潜,虚阳上浮,巴戟天温下焦肾阳,但上浮之虚阳怎么办?

于是,引火汤中又佐以了麦冬、五味子。

(2)滋阴清虚火,收敛降浮阳:麦冬、五味子。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功可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李东垣云: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

《求真》云:热血妄行,用此则能即止。

所以,用麦冬旨在滋阴润肺,滋肺阴以生肾水,肺五行属金,肾五行属水,肺金为肾水之母,故麦冬用意一则滋肺阴以清上焦浮火;金生水,助熟地滋肺阴以潜真阳,一举两得。

五味子,酸,温。归肺、肾、心经。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有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之功。

本方用五味子,因其能收能补,能收降浮火,补养肾阴。

《经疏》:云:五味子,主咳逆上气,则专以肝肾不纳,气不归元而泛溢上逆者言,得此酸收摄纳而逆上自已。

《别录》云:《神农本草经》所谓五味子“除热”,则阴虚内热得此益阴收摄,而热自除,与实热之宜于凉泻者不同。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惟五味既能敛肺金之耗散,而又收摄肾气,上下并治。

方中用了麦冬滋阴同时清虚火还不够,还得把虚火往下收,使虚阳下潜于真阴,故用具有收敛下降的五味子,既取其敛降之性,又取其滋肾宁心之用。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所以,麦冬与五味子搭配:

共同点是:两者都可滋阴。但前者偏于滋肺阴,后者偏于滋肺阴。

不同优势在于:麦冬因补而可清虚火,五味子补的同时具有酸味敛降之性。

共奏滋补肺肾之阴,清将上越虚阳之效。

熟地滋阴而粘腻,巴戟天温补而易助热,麦冬润肺阴而清补,五味子滋肾水而敛降,虽然一阴一阳搭配,一清一降相伍,但是滋补及酸涩之药,容易凝涩气机,故用通利之茯苓。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之功。

主要用于治疗脾虚水湿证,也常用于滋补方中,以佐治滋补药的滋腻之性,达到补而不滞的效果。

本方用茯苓,即旨在通利三焦水道,防止滋补酸涩药凝涩气机,协调上下阴阳,使上逆之阳热下潜于肾。

正如《辨证录》云:“更增之茯苓之前导,则水火同趋,而共安于肾宫”。

《崇原》云:茯苓位于中土,灵气上荟,主内外旋转,上下交通。

所以,这里用茯苓并不是简单的健脾祛湿作用。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简单总结:

上热下寒的实质其实以上有虚热、下有真寒多见。多由于真阴亏损,阴不涵阳,虚阳浮越于上,真阳亏虚于下所致。

常用陈士铎的引火汤加减治疗。本方熟地补肾阴,巴戟天补肾阳,一阴一阳,可使阴平阳密而治本;麦冬养肺阴而清补虚火,五味子滋肾水而敛降虚阳;茯苓补中寓通,可使补而不滞,敛而不涩。

诸药配伍,用药精简,旨在引虚火下潜肾中,阴阳同调,肺肾共治,补阴而不滋腻,补阳又不伤阴,使阴有阳生,阳得阴潜,即“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之谓也。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上热下寒,虚火上炎?送你五味中药,滋阴补液,引火归元

不得不说,上火是一种非常差的体验,有些人一上火就拿一些清热药来败败火,

起初,上火的症状的确会有所缓解,可是,没过多久,上火的问题又会卷土重来,

不仅如此,身体也会越来越寒,吃一点冰的凉的就容易腹泻,脚底心一年四季也都是凉的。

你说再用清热药吧,已经体寒,再用只会雪上加霜;

那用点温阳药吧,又恐火上浇油,让上火症状愈演愈烈。

看似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其实吧,并非上火难治,而是从一开始治疗方向就错了。

因为你上的火不是实火而是虚火。

那什么是实火,什么又是虚火呢?

还得从中医的核心理论聊起——阴阳理论聊起。

中医认为, 健康 的人体就是阴阳平衡的状态。

我们假设, 健康 的人体,阴有100分,阳也有100分。

某一天,你的阳突然升高到了150分,而阴仍然维持在100分,这时候的上火就是实火,我们该用清热药降降火,让阳重回100分。

但如果有一天你的阳维持在100分,而阴降到了50分,这个时候50分的阴无法制约100分的阳,多余的阳就会像脱缰的野马在你体内撒欢,此时的上火就是虚火,若是贸贸然用了清热药,只会把原来阴虚的状态变成阴阳两虚。所以正确的做法就该是滋阴,把50分的阴提升回100分,使得阴阳再次平衡。

所以总的来说,虚火并非是体内的火多出来了,而是水少了,多出来的火自然就会到处折腾。

既然病因已经找到了,治疗的思路也就来了,滋补阴液,以水制火,若同时还能将上焦的热往下引,那就更棒了。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滋阴补液,引火归元 的方子——引火汤,出自清代名医陈士铎的《辨证录》。

引火汤:熟地、麦冬、五味子、巴戟天、茯苓。

小小五味药材,却暗藏玄机,我们不妨简单的来过一遍,

我们说的虚火,主要是因为阴液不足,导致虚阳上越,

所以治疗虚火,首当滋阴补液,要论滋阴,则首推熟地。

熟地黄 为生地黄酒炖或酒蒸后所得,其味甘厚,性微温,质地柔润,主入肝、肾经,

功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为补肝肾阴血之要药。

麦冬 味甘、微苦,性微寒,质地滋润,具有养阴生津之效,

不论是阴虚有热,还是温病热邪伤及其阴所致之症,都可以用麦冬来改善,

可以说,麦冬就如同一场甘霖,浇灭了虚浮而上的火,直接改善虚火症状。

此外啊,麦冬主入肺经,肺五行属金,补肺金而意在滋肾水,金水相生之意。

五味子 是一味神奇的药材,正如其名,五味俱全,然,酸性最甚。

中医讲啊,酸能收能涩。

用上一味五味子,不仅有生津之用 ,更有敛阴之效,

五味子就像是金钟罩一般,把熟地、麦冬补的阴液尽可能的锁在体内,减少流失,可谓是有补有守。

巴戟天 甘辛微温,入肾、肝经,为补肝肾、益精血之良药。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不是阴虚吗,为何还要补阳呢?

熟地、麦冬、五味子滋阴补液,而巴戟天之温性恰恰与其呈水火既济之势,盖水性趋下,体内之虚火也不得不随水势下趋,

方中又添了一味 茯苓 ,茯苓甘淡性平,无寒热之偏,有利尿之效,为虚火之向导,协巴戟天引火归元,水火同趋, 而共安于肾宫,颇有琴瑟和谐之意。

此外啊,上热下寒本就因水之不足,而火乃沸腾所致,巴戟天甘温质润,温润不燥,引火归元之时,并无损耗阴液之虞。

因此,一味巴戟天在这里用的可谓是恰到好处。

什么样的人适合用引火汤呢?

1、一到春天就特别容易上火的人,不管你是咽痛、牙痛,还是口腔溃疡,甚至是失眠、头晕、耳鸣等等,都可以看作是虚火上炎。那为什么要特别强调春天呢?因为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阳气要从里往外走,阴本来就不足,没有办法把仅有的虚阳涵养住,这就好比放风筝一样,你手里没有力气,那风筝就越飞越高,到后面,完全不受控制了。

2、牙龈出血、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等,只要是反反复复,老不好的,那就是虚火在你体内折腾,也可以用引火汤。

3、上焦热,下焦寒,头面部老上火,但是下肢又一直是冰凉冰凉的,尤其是脚和膝盖。平时吃一点凉的冰的,肚子就不舒服。主要是因为阳气都往上走了,下焦的阳气本就不足,再吃寒凉的东西只会让人雪上加霜,上火的症状也会加重。

4、或者照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苔,舌质红,舌苔特别薄或者没有舌苔的人群,那大概率就是阴虚证了。

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

陈士铎方子怎么样

陈士铎名方——“引火汤”
引火归原是用温药治疗龙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属于从治法。王冰在《内经》“甚者从之”句下注解中指出:“病之大甚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知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其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消,焰光扑灭”。明清温补医家根据上述理论,将引火归原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离原之火理论上的不确定,造成了诸多认识上的混乱,不少医家陷于相互矛盾之中。如既称阴虚之火,又称阳虚之火;既指有根之火,又指无根之火;既包括格阳,又涵盖戴阳。
李可对引火归原治疗,喜用傅青主之引火汤,原方组成为:
熟地 90g,巴戟、天冬、麦冬各30g,茯苓15-20g,五味子6g,主治阴虚乳蛾。出处引火汤原用于咽喉肿痛属阴蛾者。
陈士铎《辨证奇闻》卷三“咽喉门”载:“咽喉肿痛,日轻夜重,亦成蛾如阳症,但不甚痛,自觉咽喉燥极,水咽少快,人腹又不安,吐涎如水,将涎投水中,即散化为水。人谓喉痛生蛾,用泄火药反重,亦有勺水不能下咽者。盖日轻夜重,阴蛾也,阳蛾则日重夜轻。此火因水亏,火无可藏,上冲咽喉。宜大补肾水,加补火,以引火归藏,上热自愈。
现根据其医案40余则,整理出以下内容:
1、水浅不养龙,龙火离位上奔。
李可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命门之火,为水火之脏。肾中水火,共处一宅。水火相抱,阴平阳密。水足则火藏于下,温煦脏腑,统领一身气化,是为健康无病。若因外感内伤,致水亏于下,则火失其制,古人喻为火浅不养龙,于是离位上奔(240页)。
下面看一则水浅不养龙案:
血管神经性头痛 李某,女,38岁。患者因剧烈右偏头痛7日入院,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经用安络痛、当归注射液穴位封闭不能控制,邀李氏会诊。自冬至近1个月以来,每到太阳出山便觉有热流上攻头面,面赤如醉,轰热难忍。一周前拂晓,突觉热流攻冲不止,右下颌角突然如电击、火灼,阵阵剧痛窜至右太阳,约3~5分钟发作1次。每日如此反复发作10余次,5时痛起,日中痛剧,下午5时渐松,太阳落山痛止,入夜则如常人。便燥口干,双膝独冷,夜难成寐。脉洪大而虚,舌光红无苔。脉证合参,当属肾阴亏损,阴不抱阳,水浅不养龙,故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阴虚之患,寅末日将出而病,日中阳气大盛,故病重。日落阳气衰,得天时之助而暂愈。入夜阴气渐充,故如常人。法宜大剂滋水,导龙归海,引火归原,佐入酸甘柔肝缓急:熟地90g,巴戟、天麦冬各30g,茯苓15g,五味子6g,白芍100g,炙草30g,葛根60g。二诊:药进3剂,当天热流攻冲之势大缓,次日轰热止而痛亦止。偶于下午2~3时有短暂发作,脉敛,面色转淡,舌上生出薄白苔,带原方3剂出院。追访3年未复发(239页)。
按 龙雷之火,顾名思义,是形容它产生于顷刻之间、突然而来。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水既亏,肝失滋荣,势必随肾中龙火上燔,而成燎原之势。证见日出便热流上攻,面赤如醉,日落痛止。治以引火汤壮水,芍药甘草汤缓急柔肝,3剂而解。
2、水寒不藏龙,无根之火上扰。
李可认为,肾水寒于下,逼真火浮游于上,亦可致成火不归原之证(241页)。
下而看一则水寒不藏龙案:
齿衄 王某,男,44岁。腹泻日3~5次,月余不愈。近1周来,上下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双膝尤冷。腰困不耐坐立,近日尤感气怯身软。证由泄泻日久,中阳大伤,脾失统血之能,且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火不归原。拟四君补脾,三仙炭止血,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党参、焦术、茯苓各30g,炙草、姜炭、三仙炭各10g,熟地、砂仁各10g,山药、山萸肉各30g,五味子、泽泻各10g,骨碎补12g,肉桂冲服3g。二诊:6剂后泻止,牙龈肿敛,出血亦止。原方守服3剂善后(297页)。
按 此案牙龈出血,红肿如柿色,舌红少苔,脉细肢凉,膝冷腰困,证属肾气虚寒,无根之火上扰。李氏喜用引火汤加肉桂,温脏敛阳。但本例病人,脾虚泄泻,中阳大伤,故改为四君补脾,七味益肾,骨碎补、肉桂引火归原。
3、阴盛格阳,浮阳上越。
所谓格阳证,是指阴寒内盛而格阳于外;戴阳证,是阴寒下盛而格阳于上。《伤寒论》中的通脉四逆汤证、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便是格阳、戴阳之明证。二者均为上热下寒证,与龙雷之火有相近之处,故不少医家把格阳、戴阳之治法称为“引火归原”。李可也有这方面案例,例如:
阴盛格阳 赵某,女,29岁。因无故头面阵阵发热,服升阳散火汤1剂,变为心悸、气喘、自汗,头面轰热不止,面色嫩红,烦躁欲寐,足膝冰冷,多尿失禁,脉微细而急,120次/分。本属阴盛格阳,误作上焦郁火而投升散之剂,致有此变。幸在壮年,未致亡阳暴脱。予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破阴通阳为治:附子、干姜各30g,葱白3节,童便、猪胆汁各1杯对入,2剂。次日来告,上药服1剂,心悸喘汗均止,足膝已热,月余之轰热证亦罢。本病病机,为下焦阴寒独盛,格拒真阳不能回归宅窟而浮越于上,故见种种上热假象。以白通汤破阴通阳,因有假热在上,以人尿猪胆汁之苦咸寒为反佐,热因寒用,宣通上下,消除格拒,引浮越之阳归于下焦而病愈(187页)。
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危证) 英某,女,68岁。传染科住院病人,诊断:肺结核;肺气肿合并急性感染。经抗结核、抗菌治疗无效,请中医协治。李氏诊见双颊艳若桃花,双目神采外露,发热烦躁,咳喘月余。盗汗,渴喜热饮,双膝极冷,心动神摇,六脉细数无伦,心率132次/分,舌淡。患者年近古稀,肾元久虚,复加久病耗伤,过服清热凉剂,致成上盛下虚戴阳格局,有欲脱之虞。急急固肾敛肝,引火归原,纳气归根为治:山萸肉90g,红参(另炖)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油桂3g(米丸吞),附子30g。上药连服3剂,脱险,出院回家调养(23页)。
李按 此戴阳为下元虚极,真阳不能下守,浮游于上,阴盛格阳之危候。又因过用秦艽鳖甲之类,开破肝气,致肝虚不敛。故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合来复汤(山萸肉90g,红参15g,龙牡、白芍各30g,炙草15g),加油桂固摄下焦、温纳浮阳,重用山萸肉敛肝固脱(23页)。
4、八脉失养,冲脉上攻。
李可认为,奇经八脉病有两大特点,一是久治不愈的“频发痼疾”;二是“定时发作”类病证。经方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症(冲脉病变)的特效疗法(194页)。因奇经八脉病有定时发作和冲脉上攻等特点,与龙火上奔有相近之处,故在此举例证之:
奇经频发痼疾 赵某,女,45岁。1周前晚8时,忽觉舌根部如电击样麻辣,抽搐,口不能言,继而双腿从踝部以上,震颤抖动不止,寒战嘎齿,不能自制,10余分钟后渐止。此后,每晚8时,准时发病。心荡神摇,恐惧殊甚。脉急而细,120次/分。舌红、口渴喜热饮。西医诊为癔病,用药3日不能控制,请李可诊治。询知患者5年前暴崩几死,久病耗伤,损及于肾,肾阳虚不主温煦,寒由内生。肾之经脉络舌本,寒主收引,故舌根麻而抽搐;肾在变动为“栗”,在志为恐,故震颤抖动,无故恐惧;肾精不充,血海空虚,八脉失养,故有此变。予温氏奔豚汤(附子、肉桂、红参、沉香、砂仁、山药、茯苓、泽泻、牛膝、炙草),重用附子50g、油桂10g,壮命门之火,加芪归阿胶益气养血,龟鹿胶填充八脉,龙牡磁石摄纳上下而定志。煎取浓汁300毫升,于每晚7时病发前1小时顿服。药进1剂,发作停止,3剂后痊愈,予培元固本散1料治本(386页)。
按本案每晚8时准时发病,双腿震颤,舌根麻辣,寒战嘎齿,不能自制。证由5年前暴崩欲死,损及于肾,八脉失养。故以温氏奔豚汤壮命门之火,龟鹿胶填充八脉,芪归阿胶益气养血,3剂而愈。
5、火不归原证的特点:
李可认为,龙雷之火是脏腑内生虚火,与六淫外感实火大不相同。龙火上奔,多见种种上热见证,如头痛、头晕、耳痛、齿浮、齿衄、目赤如鸠、面赤如醉、心悸暴喘,耳鸣如潮、口舌生疮、咽痛如灼等(240页)。现根据其医案,归纳以下内容:
5.1、火不归原发病特点 龙火上燔有两大特点:①交节病作、遇阳则动:李可指出,龙雷之火随阴阳盛衰之年节律、日节律演变,如冬至阳生则病,春令阳升转重,夏至阴生渐缓;日出病作,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入夜自愈(240页)。如“鼻衄奇案”,病发冬至时节,清晨4时突然鼻衄出血(279页)。②来势暴急、顷刻突变:李可说,龙火上燔往往来势暴急跋扈,如迅雷闪电,顷刻突变(241页)。如“白塞氏综合症案”,其口腔、外阴溃疡,每逢冬至当日立刻发病,一两分钟即令人不能忍耐(291页)。
5.2、火不归原证候特点 火不归原证候,可以这样概括:头面五官赤痛衄,上热下寒热上攻,尿多不渴膝独冷,舌红无苔脉大洪。下面分别论述:①头面五官赤痛衄:证见头痛、头晕、面赤如醉、耳鸣如潮、鼻衄、咽痛如灼、舌衄、口舌生疮,齿痛、齿浮、目赤如鸠、白睛溢血、心悸暴喘等(241页)。②上热下寒热上攻:热势轰轰,或由脚底,或由脐下,上攻头面,按火不归原治速效。外感无此现象,误用苦寒直折则危(241页)。③尿多不渴膝独冷:下寒常见膝冷、尿多不渴,还见腰困、足膝软弱等肾虚之证。全书火不归原案约20例,其中膝冷者12人,多尿者5人,不渴者3人。从中可见“膝冷”在辨证中的重要位置。笔者还注意到“膝冷”有轻重之别,轻者为自觉膝冷,重则膝扪如冰(280页),或足膝扪之如冰(288页)。④舌红无苔脉大洪:全书火不归原案,舌红无苔者12人,脉洪、或大、或洪大者12人。故此舌脉应为龙火上燔的指证。
6、火不归原分型论治。
6.1、火不归原基本型 李可把火不归原分为两个基本证型:1水浅不养龙,阴虚于下,则火失其制而离位上奔;2水寒不藏龙,逼真火浮游于上,致成火不归原之证。病机既明,当用“甚者从之”之法。水亏者,以引火汤壮水敛火,导龙归海;水寒者,以引火汤加油桂饭丸先吞,温脏敛阳、引火归原(241页)。笔者理解,水寒不藏龙是在水浅不养龙基础上发展的,其主要指证是双膝冷甚(363页),它不是实寒、阴证,而是虚寒、阴损及阳。如“齿衄案”,李氏明确指出是下焦肾气虚寒已露,用七味地黄益肾,骨碎补、油桂引火归原(297页);“虚寒性糖尿病案”,阴虚于下,水浅不养龙雷,故目赤轰热;阴损及阳,命火衰微而津液不能上达,故饮多;肾失统束而膀胱失约,故尿多。治以引火汤加肉桂、山萸肉、红参、胡桃等滋阴助阳、引火归原(55页)。明清医家多用七味肾气丸、七味地黄丸治水亏者,用八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治水寒者。而李可却喜用引火汤加肉桂,其原因何在?笔者分析:①引火汤乃滋阴大剂,熟地用至90克,力量专一,取效甚捷。如癌证化疗、放疗损伤肾阴,而见头面升火之火不归原证,引火汤两剂必退(363页)。②引火归原用巴戟30克,五味子6克,油桂3克,寓有“阴中求阳”之意。其中肉桂米丸先吞,取于乌梅丸之法,专用于下焦痼疾,最宜深究。
6.2、火不归原变通型 对于火不归原兼脾虚泄泻者,用引火汤易增加腹泻,故李氏改用四君子合七味地黄汤变通。详见下面案例:
复发性口腔溃疡 燕某,女,29岁。口舌生疮6年,1月数发,时愈时作。近1月来,因流产后恣食瓜果生冷,复因暑热,夜睡不关电扇,门窗大开,又遭风寒外袭,遂致身痛呕逆,食少便稀。外感愈后,口舌于今晨突发白色丘疹一圈,灼痛不可忍。按脉细弱,舌淡欠华,面色萎黄,腰困膝软,此属肾虚脾寒、虚火上僭。《证治准绳》治此类口疮,用四君七味(六味加肉桂)合方加玄参、细辛,极效。但本例病人,脾胃气弱殊甚,寒凉滋腻不可沾唇,变通如下:红参(另炖)10g,焦白术、茯苓各30g,炙草、姜炭、细辛各10g,油桂1.5g(饭丸先吞),肾四味各15g,3剂。二诊:诸证均愈。予补中益气汤加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仙灵脾)、胎盘粉5克(冲),10剂,培元固本,以杜再发(286页)。
按此方为四君理中汤培土敛火,肾四味、肉桂引火归原,加细辛火郁发之。李氏凡遇火不归原证而脾胃虚弱之病人,即投上述变通方,皆效。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引火汤治疗上热下寒,引火汤》感兴趣,还可以看看《死海淹不死人之谜:还能漂浮在海面上看书睡觉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靠抄袭和工业糖精走红的网红情侣翻车被锤后还阴阳怪气

下一篇:世界八大奇闻怪事科学难以解释的是,世界上真实奇闻怪事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