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发布时间:2024-01-01 05:59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奇闻趣事 > 手机阅读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故里,也是早期秦人的发祥地,因其天然地形地貌位置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由于历史上战争频繁的缘故,迄今留下大量的文化遗迹、古战场遗址。

天水地处陇山以西,所以历史上一直称为陇西或陇右,自古是东西、南北咽喉要道,关陇道和蜀陇道的交汇处,为汉唐有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巴蜀出入中原的必由之路。

秦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这里物宝天华,人文荟萃,文化源远,名人辈出,曾在中华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众多名载史册、彰诸于世的历史人物,他们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星,照耀瀛寰,光芒永存。

千百年岁月的沉积,铸就了秦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映射出陇上明珠独有的魅力风韵。我们立足于秦州这块欣欣向荣、莽莽苍苍的黄土地上,不由得使人肃然起敬,感喟蔚然。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铁堂峡,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与天水镇交界处,东北起自平南镇赵窑村口,西南至天水镇石滩子村西的青龙观下,源自西秦岭山脉齐寿山(古名嶓冢山)的西汉水从峡中穿流而过,是一条长约十余华里,峡崖壁立,色黑似铁,空谷一线,壁立千仞的奇幽峡谷。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西汉水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陇右杜甫文化和天水古道文化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它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幅纵横古今的壮美史册,真实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记录和见证着自身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折射出古秦州博大精深的内涵和经久不衰的魅力。

铁堂峡,当地又称猫眼峡、张家峡。它不仅是西汉水上游的流经之地,也是上邽通往祁山的战略要道,由陇入川的驿道和军事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同时,铁堂峡在三国时期为天水关的重要关隘,峡东北百余里乃上邽,其西出口即历城,十华里即西县,三十华里即囟城,不到五十华里即祁山。而这些城池关隘相互接连,一城和一城之间的距离,也不过十几二十华里,铁堂峡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据《方舆览胜》记载:“铁堂山,在天水县(今天水镇)东五里,峡有石笋,青翠长者至丈余,小者可以为砺。”南宋郑樵撰《通志》载:“峡(铁堂峡)有铁堂庄,四山环抱面,有孤冢。[邵注]在秦州东南七十里。”《直隶秦州新志》载:“铁堂峡(礼县)东一百里,汉姜维故里。”“铁堂庄即杜(甫)诗《铁堂峡》,相传为后汉姜维故宅,四山环抱中一孤冢,传为维祖莹。”

《天水县志》卷一《地理志》载:“平襄侯姜维墓在(天水)县城南七十里天水镇北山,大冢巍然,相传冬不积雪。”《甘肃通志》载:“铁堂山在秦(州)西七十里。”《元一统志》载:“姜维铁堂庄在天水县峡内,四山环抱中,有孤冢,相传为维之祖莹。入峡数十步,右岩有‘石门上品’等大字及‘延祐三年二月初三日’等小字”。由于岁月的侵蚀及附近村民盲目采石,文字现已荡然无存。

峡者,《说文》:山峭夹水曰峡。铁堂峡,既有山崖峭壁的雄伟壮丽,又有西汉水的款款流经,可以说,它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峡谷。从古至今,铁堂峡在诸多史书中均有记载和撰录,如《山海经》《水经注》《方胜舆览》《华阳国志》《元一统志》《陕西志》《甘肃通志》《直隶秦州新志》《天水县志》《天水市志》《礼县志》《秦城区志》,等等。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在陇右西南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铁堂峡,以及峡谷中躲箭石、月亮山、猫眼石、门里沟、铁门栓、石门槛、石棺材、姜维堡、姜维坟、蟒蛇洞等富有地方民俗性及历史人文色彩的“古今”。其中,有些传说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有些是当地老百姓以口口相传的方式,留下来的“奇闻异事”。不论是何种方式散落在民间,或多或少,都与铁堂峡中的人文遗迹有关联。

特别是近年来,天水、宝鸡、陇南等地的专家、学者、作家等,或挖掘陇右古道路文化,或考察西汉水朔源流域,或研究杜甫流寓路线等,都要对铁堂峡进行阐述论著。铁堂峡,名扬经传,历史文化遗迹众多,人文积淀深厚,注定要成为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铁堂峡,其所在地理位置,放在全国的定位来看,无法与任何一座名川大山相提并论。放在西部位置来看,更不能与丝绸之路、莫高窟、麦积山相媲美。但放在陇右定位看,其自身蕴涵的地理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却不同凡响。因为,他蕴含着深厚的“四大文化”(三国古战场、西汉水文化、陇右杜甫文化、天水古道文化),从而使得它名噪陇右,魅力十足,风光无限。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一)三国古战场文化。秦州浓厚三国文化的形成,源起于四个重要因素:其一是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特别是蜀国丞相孔明认为,由成都取道北伐曹魏,取途秦州是最佳要道;其二是肥沃的土地,丰富的物产,甘甜的水质,足以确保百万大军的日常用度;其三是多个少数民族与汉民族杂居、相互融合的民族分布特点,治少乱多,欲得天下者,无不关注之;其四是明朝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大大推动了三国文化的普及和宣传。

铁堂峡蕴涵的三国古战场文化,主要体现在天水关的军事战略方面。天水关在铁堂峡西南约五里处,现为秦州区天水镇辖地。三国时此地为历城和西县所在地,唐宋时这里设立过天水县,后又升军、设里、立镇。由于这里山川相连,粮草丰厚,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然而,天水关的军事价值,很大程度又体现在离它不远的铁堂峡谷。《方舆揽胜》载:“铁堂山,天水县东五里。”这里所说的“县(治)”,就是指天水镇。铁堂山即铁堂峡。据专家考证和推测,天水关的关口城防应该建在现在的铁堂峡口,因为只有这里的山势才能占据来往的要冲。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镇守天水关时,曾在铁堂峡内安营扎寨,因此峡谷里至今留有躲箭石、门里沟、铁门栓、姜维堡等三国古战场遗迹,并且流传着很多和姜维有关的故事。当年,诸葛亮天水关智收姜维的传奇故事,既成为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美谈。不仅如此,守卫历城的抚夷将军姜叙,被母亲的一番慷慨陈词说服,和栎阜、赵昂等联合使英勇无敌的马超败走历城的故事,被当地人们盛为流传。历城,正是今铁堂峡西天水镇的旧址所在。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二)西汉水文化。西汉水是我国著名的水系之一,发源于古嶓冢山西麓(今齐寿山)。据《水经注》载:“嶓冢山,汉水所导也”;《山海经》载:“(华山)西……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嚣水出焉,北流注于汤水”《尚书·禹贡》载:“嶓冢导漾,东流为汉”,等等。由此可知,西汉水算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考的一条重要水系。上世纪70年代,放马滩出土的古板水图,对西汉水的水路、流域等有所记录,也算是最早对西汉水有据可考的实物见证。

我们都知道,长江、黄河是孕育华夏文明的两条“母亲河”。然而,对于“秦人”来说,西汉水就是他们的“母亲河”,也是秦先祖赖以生存的“根”。近年来,随着陇南市礼县大堡子山一带不断出土的文物佐证,秦人早期就在西汉水流经的大堡子山一带活动。

当年,秦人的先祖秦非子,凭借着西汉水丰腴的水草,放养出膘肥体壮的战马,后因牧马有功,被封为“秦”。几百年后,秦人在西汉水流域繁衍子嗣,不断壮大,并沿着西汉水一路北迁而上,最终成就了“秦王朝”辉煌的霸业。由此来说,西汉水也是秦文化的“奠基石”,秦人早期的聚集地和发迹地。

据考证,西汉水从齐寿山发源后,流经齐寿乡和平南镇境内,并在平南镇赵窑村口与若干支流汇集后,沿着铁堂峡谷川流而过。可以说,铁堂峡是西汉水发源流经的第一座峡谷,也是西汉水上游诸多支流交汇之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理意义。

据传,五代文学家王仁裕,当年曾梦见自己剖开肠胃,用西汉水来挥洒清洗,从此便文思泉涌,灵感大发,并把自己的诗集也取名为《西江集》。受西汉水文化的熏陶,陇右西南的诸乡镇,特别是西汉水流经的平南、天水、华歧等乡镇,造就了丁秉乾、赵壹、武颂扬、武鹰扬等学识渊博的文人学士,为陇右南乡一带的文化增光溢彩。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三)陇右杜甫文化。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因“安史之乱”的战祸和关内大旱的天灾,加之仕途坎坷,辞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携眷流寓秦州。他在秦州约住三个月后,因天气寒冷,饥寒交迫,秦地又面临吐蕃威胁。

正当诗人忧虑去向之际,陇南成县(原名同谷)的“佳主人”来信相邀。于是,这年冬十月,“无食向乐土”、“无衣思南州(指成县)”的诗人,携家眷南下,踏上赴同谷的艰难跋涉。

诗人经赤谷(今秦州区暖和湾)、铁堂峡、盐井(今礼县东盐官镇)、寒峡(今西和县长道镇祈家峡)、法镜寺(今西和县北石堡城西山上)、青阳峡(今西和县东南五十里处)、龙门镇(今成县纸坊镇府城村)、石龛(今成县观音崖)、积草岭(今成县西北九十公里处的殿山梁)、泥功山(今成县牛星山)来到成县,在凤凰山下凤凰村结茅而居。约住一个月,至同年十二月,离成县南下入蜀赴成都。

当年,杜甫途经铁堂峡时,留下千古绝唱的诗篇《铁堂峡》:“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铁堂峡由此声名大振,载入史册,享誉陇右。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专家、学者对杜甫文化的研究,铁堂峡作为杜甫当年流寓所经之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四)天水古道文化。据《秦城区志》记载,秦州有迹可循的古道有十条,其中最有名的古道三条,分别是陇关道、“丝绸之路”南线、陇南古道。在我国古代的交通大道均称驿道。陇关道是自长安通往西域中经秦州的主干道。汉设驿亭,随设驿站。驿站设有驿长和驿夫,备有车马和饭舍,供旅行者使用。隋唐时期,全国设有1639个驿站,其中秦州境内有8个,站距大致30里,秦州驿是最重要一个驿站。

“丝绸之路”南线是古代横贯欧亚大陆的一条中西交通国际商道,其中经过秦州境内的路线,称之为“丝绸之路南线”。 陇南古道是秦陇入蜀的主要通道之一,具体路线是自陇关越陇坂西行至张川,折而南至清水,再由西南过渭水至秦州、礼县、西和,南到成县,折东行至徽县,再东过两当到陕西凤县,再南行直达汉中,过连云栈道入川。这条道路虽转弯较长,但却是入川较为坦荡的道路。

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北定中原“即走此线路。另一条入蜀道,是由秦州至祁山,经西和至成县,进入山西略阳入蜀。还有一条入蜀道是由秦州经西和、成县,从文县东南行,越摩天岭(青塘峡)入平武、江油直达成都平原。这是由故道转入羌氐道入蜀的路线。东汉光武帝平定隗嚣后,命大将岑彭、吴汉攻取上邽(今秦州)、西和后,南攻巴蜀及邓艾偷渡阴平都是从这条古道进军的。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由秦州去同谷(成县)入川,据考证是由秦州出发,沿赤峪河谷南行,经皂郊、店镇、平南、铁堂峡、祁山、长道、古堡(法镜寺)到西和,再继续南行,经青羊峡至同谷,经硬湾,折西南行达虞关,再西行至长举县(略阳),南达成都,这说明陇南故道和秦州通四川的道路一直是畅通的。

还有一条“秦州——礼县线”,自秦州南行经皂郊堡,折而西南行经平南川、天水镇、罗家堡、祁山堡、长道镇至礼县。礼县西入宕县,南控仇池,东临祁山,北依木门,是秦州西南战略要地。由此说,铁堂峡对天水古道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铁堂峡蕴涵的深厚的“四大文化”,造就了这条峡谷不同凡响的地理、文化和历史价值。但是,人们对铁堂峡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整理和弘扬,长期以来,一直缺乏系统地认知,特别是对铁堂峡谷内诸多历史遗迹,因上世纪80年代修建徐礼公路,以及当地人盲目地炸山取石,先后遭受毁殆,诸如姜维坟、猫眼石、石棺材等遗迹不复存在。

据说,在上世纪中后期,还能在门里沟看到安装过铁门柱坑的痕迹,更早的是峡内路畔石壁上有一方宋代摩崖题记,上有大字“石门上品”及“延祐三年二月初三”等小字,可惜早已不存。2001年,峡内修通天水至礼县、西和的公路后,原本铁堂峡有机缘成为人们探幽怀古的胜迹。

但在当地某些短视的村民眼里,却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料源。他们开山炸石,炮声隆隆,日夜不停,硬是把这里变成了“石料厂”。等到有关部门发觉为时已晚。兵气未消的铁堂峡,诗情画意的铁堂峡,已经覆没在满峡乱石之下。

2011年12月,门里沟也因为修建“天十”高速公路(十堰至天水国家级高速公路甘肃段“徽县至天水公路”)的需要,被施工方水泥硬化,变得面目全非。门里沟里的铁门栓、石门槛等遗迹也无迹可寻。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对于铁堂峡来说,如今要想打造成一条富有地域色彩的旅游线路,着实已经缺失了一定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所幸的是,位于铁堂峡峡内姜维堡、出口(天水关北)的青龙观,得到当地老百姓的保护兴建,已初具规模,可以与牡丹镇木门道武侯祠、礼县祁山堡等旅游景点,联成一条完整的旅游线路,或许对当地文化产业的打造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另外,位于铁堂峡谷中断门里沟口的躲箭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因当地人炸石取土暂时湮埋。2000年左右,躲箭石被当地人重新挖掘出来,但早已失去原来样貌。躲箭石,这块承载着三国古战场文化的实物见证,要想恢复原有的历史“色彩”,还需在开发旅游产业的同时做足做好这块文章。

在天水南部尚有许多峡谷,比如石家峡、峡门、峡口等等,除本乡本土的人熟稔外,大多泯然群山矣。只有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的铁堂峡,杜甫离开秦州时曾留下诗篇一首,铁堂峡因此留下了不朽的声名。

铁堂峡何其有幸?

有时候专家的考证也很有趣味,在杜甫的《铁堂峡》和其他流寓天水所作的诗歌中,有人就分析出当时秦州山地及其东的铁堂峡、东南的东柯谷等地多竹,是专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用的竹林,这恰恰从侧面印证了杜甫之作为“诗史”之名不虚。

当然竹子砍伐了,自会复萌,但炸山取石伤害的却何止是眼前的风景?身临其地,却只能从诗圣的绝唱中去揣想铁堂峡千年前的胜迹,伤心惨目,有如是耶?

(作者 /周风; 原标题/《雄关漫道铁堂峡》)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描写峡谷的诗句经典句子

1. 关于描写峡谷悬索大桥诗句
关于描写峡谷悬索大桥诗句 1.关于峡谷的诗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郦道元的《水经注》:“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

《巫山高二首》孟郊

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荆王猎时逢暮雨,

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

千载楚襄恨,遗文宋玉言.至今青冥里,云结深闺门.

《相和歌辞·蜀国弦》李贺

枫香晚华静,锦水南山影.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鳞鳞光.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杜甫的“巴东之峡生凌凘,彼苍回轩人得知.”

白居易的竹枝词“瞿塘峡口冷烟低,白帝城头月向西.”
2.描写 峡谷 诗句
1、《巴东峡口》

年代: 宋 作者: 范成大

水宿频欹侧,徒行又险艰。

舟危神女峡,马瘦鬼门关。

照夜烧畲陇,缘云种笮山。

催成头雪白,休说鬓丝斑。

2、《次及甫入峡杂咏·峡口》

年代: 宋 作者: 洪咨夔

山隘留天少,江迂占地多。

风梢猿自挂,露草虎曾过。

坐客犹吴语,行人尽楚歌。

川妃澜浪甚,着语试谁何。

3、《出微王峡读子厚诗恍然偶作二绝句》

年代: 宋 作者: 张嵲

西来一水古今绿,峡里诸山天下奇。

非是愚溪溪上客,未应轻作此山诗。

4、《铁堂峡》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

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

威迟哀壑底,徒旅惨不悦。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

生涯抵弧矢,盗贼殊未灭。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5、《过马肝峡石形与色皆如马肝迸出峭壁之上予观》

年代: 宋 作者: 袁说友

巉岩复巉岩,昨日通灵滩。

通灵二十里,有峡名马肝。

一山削壁立万仞,中有突兀如芝蟠。

轮囷累片叶,盘结分枝栾。

宛然老枝菌,如出枯树端。

大窠数尺迸崖缝,小者四五高低攒。

往来竞称马肝石,不悟石芝为异观。

朝廷日清明,郡国无旷官。

钟此温厚气,瑞划凝漓岏。

不见为羊又为马,石芝灵异元非难。

此芝瑞峡中,一一行人看。

何人果妙丹青手,便可图上归长安。
3.描写大桥的诗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 陆游《沈园二首》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 王建《雨过山村》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 陆游《卜算子·咏梅》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刘禹锡《乌衣巷》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温庭筠《商山早行》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林杰《乞巧》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 志南《绝句》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张继《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雄豪。 —— 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 张谓《早梅》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 徐俯《春游湖》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 张旭《桃花溪》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 杜甫《野望》
4.求关于悬索桥的描写
桥是永恒的舟,桥是延伸的路,桥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之一。

从一步三摇的独木桥,到悬索桥、石板桥、拱桥、斜拉桥、钢桥、混凝土桥,从单功能步行桥,到公路桥、铁路桥、综合功能多层桥、复合立交桥、高架路桥,桥极大的开拓了人们的活动空间,是一个时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标志。建于616年的河北赵州桥,以其科学精巧的构思,成为石拱桥建筑史上的代表性杰作。

建于1151年的福建晋江安平桥是现存最早的梁式古石桥,最大石板重25吨,曾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称。万州长江大桥主跨达420米,是当今世界最大跨度的混凝土大桥。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庞恰特湖长堤二桥近4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桥。泰晤士河上的伦敦塔桥,当大船通过时,下层可以向两边吊起,为世界名胜之一。

建于公元206年的山西汾河桥,是世界最早的铁制悬索桥。 悬索桥 又名吊桥,是以承受拉力的缆索或链索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

悬索桥由悬索、索塔、锚碇、吊杆、桥面系等部分组成(图6 悬索桥示意图)。悬索桥的主要承重构件是悬索,它主要承受拉力,一般用抗拉强度高的钢材(钢丝、钢绞线、钢缆等)制作。

由于悬索桥可以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并具有用料省、自重轻的特点,因此悬索桥在各种体系桥梁中的跨越能力最大,跨径可以达到1000米以上。1981年建成的英国恒比尔悬索桥的跨径为1410米,是目前世界上跨径最大的桥梁。

悬索桥的主要缺点是刚度小,在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挠度和振动,需注意采取相应的措施。 按照桥面系的刚度大小,悬索桥可分为柔性悬索桥和刚性悬索桥。

柔性悬索桥的桥面系一般不设加劲梁,因而刚度较小,在车辆荷载作用下,桥面将随悬索形状的改变而产生S形的变形,对行车不利,但它的构造简单,一般用作临时性桥梁。刚性悬索桥的桥面用加劲梁加强,刚度较大。

加劲梁能同桥梁整体结构承受竖向荷载。除以上形式外,为增强悬索桥刚度,还可采用双链式悬索桥和斜吊杆式悬索桥等形式,但构造较复杂。

桥面支承在悬索(通常称大揽)上的桥称为悬索桥。英文为Suspension Bridge,是"悬挂的桥梁"之意,故也有译作"吊桥"的。

"吊桥"的悬挂系统大部分情况下用"索"做成,故译作"悬索桥",但个别情况下,"索"也有用刚性杆或键杆做成的,故译作"悬索桥"不能涵盖这一类用桥。和拱肋相反,悬索的截面只承受拉力。

简陋的只供人、畜行走用的悬索桥常把桥面直接铺在悬索上。通行现代交通工具的悬索桥则不行,为了保持桥面具有一定的平直度,是将桥面用吊索挂在悬索上。

和拱桥不同的是,作为承重结构的拱肋是刚性的,而作为承重结构的悬索则是柔性的。为了避免在车辆驶过时,桥面随着悬索一起变形,现代悬索桥一般均设有刚性梁(又称加劲梁)。

桥面铺在刚性梁上,刚性梁吊在悬索上。现代悬索桥的悬索一般均支承在两个塔柱上。

塔顶设有支承悬索的鞍形支座。承受很大拉力的悬索的端部通过锚碇固定在地基中,个别也有固定在刚性梁的端部者,称为自锚式悬索桥。

汾河的文章没有见到,下面这篇供你参考吧: 中国最早的铁索桥——霁虹桥 文章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04-01-11 00:46:12 澜沧江两岸山大谷深,悬崖峭壁,河道礁石密布,险滩众多,水量随季节变化,给航运带来不便。"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险"。

几千年来,居住在两岸的各族人民,为征服这一天险,在江上开辟了无数的渡口,架设了许多桥梁,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就是"兰津古渡"了。 博南山与罗岷山绝壁对峙的澜沧江边就是兰津古渡,这是走永昌道的必经之路,渡口附近有两座桥墩,建有一座中国已发现的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

相传从前每天清早桥亭大门未开时,等候过桥的商旅、人马以排成五、六里长的队伍。 兰津渡在南诏时就已建有竹索吊桥。

元代曾换成木桥,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改建铁索吊桥,名"霁虹桥"。明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八日,徐霞客过霁虹桥,铁索桥东"临流设关,巩石为门,内倚东崖,建武侯祠及税局;桥之西,巩关亦如之,内倚西崖,建楼台并记创桥者"。

此桥为"迤西咽喉,千百载不能改也"(《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今天的铁索桥为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建造,康熙为此桥亲题"虹飞彼岸",故在东岸增辟"御书楼"。

后铁缆常蚀,兵祸常生,屡坏屡修。 霁虹桥飞驾于永平县岩洞乡和保山市平坡乡的澜沧江上,滇缅公路修通之前霁虹桥一直是滇西交通的要冲,民国年间仍基本维持原状。

南北有关楼,两端建栅门,立税卡;西岸桥头有碉堡,临江扼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霁虹桥长115米,宽3.8米,净跨56.2米,霁虹桥由18根粗大的铁链为骨骼,承重底链为16根,排列成2、4、4、4、2的形式,另有两根为扶手,每边约用30根高约1.5米的铁条将扶手索和外边底索之间连结起来,形成栏杆状。

底部约隔6米有一道铁夹板,将16根底索锁住,上铺横板,用铅丝绑扎在铁链上,各板之间,再用木条和抓钉和牢。 两岸筑成半圆形桥墩,铁链两头铆死在两岸桥台上,西岸为徒崖,东岸是险峰,下面是滔滔江水,十分险要。

桥两端建有桥亭关楼。崖脚路。
5.关于“峡谷”的诗句有哪些
小度巫山峡,荆南春欲分。

——《十三四时尝从巫峡过他日偶然有思》【 唐 】沈佺期旧时十二峰前路,惟是猿声共客愁。——《巫山峡》 【宋】 苏泂泱漭堪舆无此壮,崔嵬疏凿定何年。

——《题山峡堂》【宋 】张演时见山峡船,铙鼓噪中流。《峡州至喜亭》——【宋 】 范成大暮雪乌奴停醉帽,秋风白帝放归船。

——《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宋】 陆游草木摇落兮露为霜,三峡之水兮流汤汤。——《三峡流泉歌》【 宋 】曹勋庐山到此深,面面皆叠嶂。

——《三峡桥》 【宋 】 孔武仲佳处山川总如旧,见君如见紫阳公。——《陪赵工部三峡白鹿之游有感而赋。

【宋】陈宓江声仿佛瞿唐口,石角参差滟滪前。——《游庐山山阳七咏 三峡石桥》【宋】苏辙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唐】 李白形容峡谷的成语犬牙交错[quǎn yá jiāo cuò] 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悬崖峭壁【xuán yá qiào bì】形容非常险峻的山势。

也称作"悬崖绝壁"。郁郁苍苍 【yù yù cāng cāng】草木苍翠茂盛的样子。

连绵起伏【lián mián qǐ fú】连续不断而且高低不平。崎岖不平【qí qū bù píng】形容道路高低不平。
6.描写大桥的诗词
1、烟气笼青阁,流文荡画桥。

——《春日侍宴幸芙蓉园应制》李峤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朱自清——《威尼斯的桥》3、星桥他日创,仙榜此时开。

——《安乐公主移入新宅侍宴应制》宗楚客4、虹桥千步廊,半在水中央。天子方清暑,宫人重暮妆。

——《杂曲歌辞·天长地久词》卢纶5、桥北雨余春水生,桥南日落暮山横。问君对酒胡不乐?听取菱歌烟外声。

——《过杜浦桥二首:其二》陆游6、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7、三两渔庄老树边,渔娃补网橛船头。

板桥茅屋湖南埭、带雨?花更可怜。——《鉴湖柳枝词十二首》8、日暮河桥上,扬鞭惜晚晖。

——《游侠篇》陈子良9、回首渭桥东,遥怜****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

——《采桑》刘希夷10、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题情尽桥》雍陶11、夜夜愁君辽海外,年年弃妾渭桥西。——《杂曲歌辞·妾薄命》刘元淑12、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

——《相和歌辞·江南曲》韩?13、祓除情景烟波上,放荡胸怀诗酒中。禹会桥边潮落处,夕阳几度系孤篷。

——《闲游》其三》陆游14、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送杨长史赴果州)王维15、轮势随天度,桥形跨海通。——《赋得浦外虹送人》陈润16、洛阳宫阙照天地,四面山川无毒气。

谁令汉祖都秦关,从此奸雄转相炽。——《天津桥》刘叉17、步黏苔藓龙桥滑,日闭烟罗鸟径迷。

——《玄都观》徐氏18、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初入秦川路逢寒食》李隆基19、防拒连山险,长桥压水平。

——《蒲津迎驾》宋?20、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水调歌头》21、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桃花溪》张旭22、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正月十五夜》苏味道23、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

——《天津桥望春》雍陶24、细水涓涓似泪流,日西惆怅小桥头。衰杨叶尽空枝在,犹被霜风吹不休。

——《小桥柳》白居易25、云气横开八阵形,桥形遥分七星势。——《畴昔篇》骆宾王26、洛桥瞻太室,期子在云烟。

——《使至嵩山寻杜四不遇慨然复伤田洗马韩观主…赠杜侯杜四》宋之问27、捩柁柯桥北,维舟草市西,月添霜气峭,天带斗杓低。浦冻无鱼跃,林深有鹤栖。

不嫌村酒恶,也复醉如泥。——《舟中》陆游28、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灵隐寺》宋之问29、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30、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蓝桥驿见元九诗》白居易31、禹会桥头江渺然,隔江村店起孤烟。冷云垂野雪方作,断雁叫群人未眠。

万里漂流归故国,一生蹭蹬付苍天。暮年尚欲师周孔,未遽长斋绣佛前。

——《江上》32、山步溪桥又早秋,飘然无处不堪游,僧廊偶为题诗入,鱼市常因施药留。——《秋思》陆游33、青帝万里月轮孤,扫尽浮云一点无。

正是吾庐秋好夜,上桥浑不要人扶。——《柳桥秋夜》陆游34、虹桥分水态,镜石引菱光。

——《安德山池宴集》李百药35、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上洛桥》李益36、几处白烟断,一川红树时。坏桥侵辙水,残照背村碑。

——《闲步》司空图37、欲上祝融峰,先登古石桥。凿开??处,取路到丹霄。

——《登祝融峰》李徵古38、宜城酒熟花覆桥,沙晴绿鸭鸣咬咬。——《相和歌辞·常林欢》温庭筠39、九十九冈遥,天寒雪未消。

羸童牵瘦马,不敢过危桥。——《汉东道中》蒋吉40、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板桥晓别》李商隐41、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

——《杂曲歌辞·竹枝》刘禹锡42、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陆游43、穿桥迸竹不依行,恐碍行人被损伤。我去自惭遗爱少,不教君得似甘棠。

——《别桥上竹》白居易44、绿渚传歌榜,红桥度舞旗。——《清明日诏宴宁王山池赋得飞字》张说45、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

——《还京赠别》卢照邻46、汉家伊洛九重城,御路浮桥万里平。——《阙题》杨师道47、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刘禹锡48、桥西暮雨黑,篱外春江碧。

49、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戏作绝句,以唐人句终之》陆游50、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

——《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王勃51、涧险泉声疑度雨,川平桥势若晴虹。——。
7.描写山谷的句子
过了一座又一座浮桥,终于来到了天然浮雕的的大裂谷。

桥中央标有重庆/贵州分界线,过桥后就进入贵州的地界了。据说7000万年前一次大的地壳变迁而将山体裂开,后经漫长水流的冲刷而形成的渝黔大裂谷,游人蛇行,一会儿在重庆一会儿在贵州。

穿行两省间,感觉妙哉!傍河而上,两边山势渐缓,满眼葱绿的原始森林,顺着谷间河流而上,由于裂谷两边为万仞绝壁,无路可行,只好沿谷底河中的浮桥前行。这里是黑山谷的第三大景观,这是最惊险的地理奇观。

在裂谷最窄处,我右手摸着贵州的石壁,左手摸着重庆的峭壁,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美妙。

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

查阅资料,了解760年前后杜甫的境遇是怎样的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760庚子肃宗上元一(干元三年)闰四月改元,杜甫四十九岁。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761辛丑肃宗上元二,史朝义杀史思明。杜甫五十岁。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762壬寅肃宗宝应一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五十一岁。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763癸卯代宗广德一(宝应二)七月改元闰正月,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五十二岁。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又往汉州。夏,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764甲辰代宗广德二,杜甫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暂归草堂。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赠之。弟颖往齐州。岁晚,因事寄诗贾至。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765乙巳代宗永泰一闰十月,杜甫五十四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自戎州至渝州(重庆)。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入秋,至忠州(四川忠县),居龙兴寺院。九月,至云安县(四穿白帝城)。因病,遂留居云安,馆于严明府之水阁。
  766丙午代宗大历一(永泰二年)十一月改元,杜甫五十五岁。春,在云安。时岑参方为嘉州刺史,寄诗赠之。春晚,移居夔州。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秋后,柏茂琳为夔州都督,公颇蒙资助。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767丁未代宗大历二,杜甫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本年冬,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768戊申代宗大历三闰六月,杜甫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临去,以瀼西果园赠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县。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数月。岁晏,至岳州。
  769己酉代宗大历四,杜甫五十八岁。正月,自岳州至南岳,游道林二寺,观宋之问题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驿。过湘阴,谒’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宿花石戌,次晚洲(在湘潭)。三月,抵潭州(湖南长沙)。发潭州,次白马潭,入乔口。至铜官渚,阻风。发铜官,宿新康江口。次双枫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阳)。夏,畏热,复回潭州。时苏涣居江侧,忽一日,访公于舟中,公请涣诵诗,大赏异之,遂订交焉。终岁在潭州。
  770庚戌代宗大历五,杜甫卒(712-770)。杜甫五十九岁。春,在潭州。正月二十一日,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龟年。四月,避乱入衡州。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时属江涨,泊方田绎,半旬不得食。聂令驰书为致牛炙白酒。盛夏回棹,秋至潭州,小憩,遂遍别亲友,泝湘而下,将出沔鄂,由襄阳转洛阳迻逦归长安。冬,竟以寓卒于潭岳间,旅殡岳阳。
  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美史铁堂峡西汉水第一峡》感兴趣,还可以看看《三国演义中的灵异事件,三国演义中奇怪的故事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五星级酒店,十大顶级旅游酒店

下一篇:1938年蒋介石人为制造黄河决堤,淹死多少日军?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奇闻趣事排行

奇闻趣事精选

奇闻趣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