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网 www.QiQu.net】探秘天下未解之谜 分享全球奇闻趣事

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今天是

浙江省兰溪市“八仙棋局”原是恐龙足迹化石 被村民用石头回填

发布时间:2021-09-25 17:00来源:奇趣网编辑:QiQu阅读: 当前位置:奇趣网 > 考古发现 > 手机阅读

浙江省兰溪市“八仙棋局”原是恐龙足迹化石 被村民用石头回填

浙江省兰溪市“八仙棋局”原是恐龙足迹化石 被村民用石头回填

浙江省兰溪市“八仙棋局”原是恐龙足迹化石 被村民用石头回填

浙江省兰溪市“八仙棋局”原是恐龙足迹化石被村民用石头回填

据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马岩):中外古生物学者8日在北京宣布,他们在浙江省兰溪市发现大型恐龙足迹,对研究中国白垩纪中期恐龙群的分布与演化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马丁·洛克利等学者共同完成,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邢立达表示,此化石点位于兰溪市的一个自然村,大约有20多个不同尺寸的恐龙足迹,最长的82厘米,最短的22.7厘米,这些足迹都为蜥脚类恐龙所留,估算这些恐龙的体长从3.8米至14米不等。

邢立达说,这些足迹距今约一亿年,为白垩纪中期。此发现表明当时在浙江兰溪地区活跃着大量蜥脚类恐龙,证明当时这里是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与这些草食性恐龙共生的应该还有肉食性恐龙,但迄今还没有发现相关证据。

目前,古生物学者正在与当地管理部门沟通,制订保护方略,让这片罕见的足迹得到更妥善的保护,并发挥更大的科学与科普价值。

相关报道:“八仙棋局”原是恐龙足迹化石浙江当地自然资源规划局已安排工作人员实地查看

据北京青年报(孔令晗):10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等中美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市发现了重要的大型恐龙足迹。

邢立达副教授介绍,相关研究结果已经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历史生物学》上。他表示,在此之前,这些足迹一直被当地村民解释为“八仙下棋”的遗迹,而古生物学家此次的“新发现”,对研究中国白垩纪中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以及民间传说对古生物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兰溪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了解到,当天上午已安排工作人员实地查看,目前正在调查村民“修复”的细节,为下一步制订保护方案做准备。

最大足迹长82厘米

邢立达告诉北青报记者,最早得知兰溪有疑似恐龙足迹的消息源于一则网友求助。今年年初,家住浙江兰溪的陈永前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到了恐龙专家邢立达。据他介绍,小时候去外婆家拜年时经常路过八仙岗,“那里的凹坑应该是动物留下的痕迹”。

带着陈永前的疑问,2019年3月,邢立达和团队的其他学者一起实地走访了八仙岗,他回忆说:“八仙岗确实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地面的凹坑有着清晰的恐龙足迹的模式。旁边还有一座寺庙,香火很旺。”

邢立达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他们实地走访调查,八仙岗一带的恐龙足迹大约有20余个,尺寸各异,“最大的长度有82厘米,小一些的约70.5厘米,最小的足迹则只有22.7厘米长。这些恐龙足迹都为蜥脚类恐龙所留,以此对应的体长大约是14米、12米和3.8米。”

世界权威恐龙足迹专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解释说,兰溪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距今约1亿年,系白垩纪中期留下的化石。“这些足迹都由明显区别的两部分组成:内部为真足迹,外部围绕着沉积物的挤压脊。真足迹上能观察到清晰的趾痕,尤其是后足迹上的第I、II和III趾,非常强壮,能帮助恐龙更好地抓住地面。”

根据他的介绍,蜥脚类恐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相比其他恐龙,蜥脚类恐龙的脖子异乎寻常的长,“这使得它们可以吃到其他恐龙吃不到的食物,就像今天的长颈鹿一样,可以吃到树顶上的叶子。而由于身躯过于沉重,它们又不得不长出柱子一般的四肢来支撑身体。”以著名的蜥脚类恐龙梁龙为例,成年恐龙体长可达25米,每天都要吞食大量的食物。除此之外,蜥脚类恐龙的另一特点是,通常靠四肢行走。邢立达介绍说,“这次的发现表明,兰溪八仙岗区域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活跃着大群的蜥脚类恐龙,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与这些恐龙共生的可能还有肉食性恐龙,但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的记录。”

足迹被村民用石头填充

10月8日,在媒体得知八仙岗凹坑原是恐龙足迹想要实地探访时,眼前的恐龙足迹却变了样子。原本最为明显的几处凹坑被人用石头填了起来,并在石块上重新人工凿出了凹陷,像是给恐龙足迹套上了石制的“保护壳”。

参与此次“修复”的村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用石头把凹坑填起来是大家众筹完成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保护这些凹坑。据村民介绍,“修复”工程于去年年底开始筹备,大家还专门为此请了工人,并于今年端午节前后成功安装。至于凹坑可能是恐龙足迹的事情,几人均表示不知情。

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从兰溪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了解到,目前该局已经接到相关情况的反映。兰溪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地矿科华科长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们已经去现场查看过了,现在正在和当地乡镇沟通,调查当时的工程细节,之后确定具体的恢复方式。”据华科长介绍,目前正在积极和相关专家学者沟通,希望能够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足迹遗址的损坏。

积极沟通制订保护方案

邢立达副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就足迹化石的保护来说,一般还是希望能够移除人工制品,恢复化石原貌,通过原址建造保护屋等方式进行保存,“肯定是要隔离自然风化的。”目前,考察队专家正在与当地管理部门沟通,制订保护方案,希望能够让这片罕见的足迹得到更妥善的保护,并发挥更大的科学与科普价值。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化石点就位于八仙岗村后的山岗,岗顶十分平坦。此前,八仙的故事传说曾在当地留下深刻影响。

相关报道:浙江兰溪“八仙遗迹”原是恐龙足迹

据中国科学报(崔雪芹):10月8日,中美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浙江省中西部的兰溪市发现了重要的大型恐龙足迹,而这些足迹长久以来被人们解释为“八仙下棋”的遗迹。该发现对研究中国白垩纪中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以及民间传说对古生物学的影响都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Martin Lockley等学者共同完成,论文发表于国际地学期刊《历史生物学》。

该化石点位于兰溪市梅江镇的八仙岗自然村。该村的后面有个山冈,山顶平坦,八仙的传说在当地影响深远。邢立达团队访问了八仙岗,经过考察,发现此地的恐龙足迹大约有20余个,有多种不同的尺寸,最大的长度有82厘米,小一些的约70.5厘米,最小的只有22.7厘米。这些足迹都为蜥脚类恐龙所留,与此对应的体长大约是14米、12米和3.8米。

Lockley解释道,兰溪的蜥脚类恐龙足迹生成距今约1亿年,为白垩纪的中期。这些足迹都由区别明显的两部分组成:内部为真足迹,外部围绕着沉积物的挤压脊。真足迹上能观察到清晰的趾痕,尤其是后足迹上的第I、II和III趾,非常强壮,能帮助恐龙更好地抓住地面。

蜥脚类恐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它们的脖子异乎寻常的长,靠四肢行走。邢立达介绍道,“这个发现表明,兰溪八仙岗区域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活跃着大群的蜥脚类恐龙,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与这些恐龙共生的可能还有肉食性恐龙,但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记录。”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80/08912963.2019.1675053

相关报道:官方回应“浙江‘八仙遗迹’系恐龙足迹”:将鉴定、保护

据新京报(周世玲):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发文称,浙江兰溪“八仙遗迹”景点系蜥脚类恐龙足迹,距今约1亿年一事引发关注。今日(10月9日),邢立达向新京报记者确认。对此,兰溪市委宣传部新闻办称,当地已进行封闭保护,明日专家将现场鉴定,探讨制定恢复和保护方案。

10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邢立达在微博发布了《中外恐龙专家揭开浙江兰溪“八仙遗迹”之谜》一文,称他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 Lockley)教授等学者共同研究,发现浙江省兰溪市发现了“八仙下棋”景点系大型恐龙足迹。目前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历史生物学》上。

文中称,在兰溪市梅江镇八仙岗自然村,流传着一个八仙故事传说:八仙之一铁拐李用拐杖画出一个特大棋盘,叫来曹国舅等人下象棋,之后他们离开,在原地留下了臀印和足印。经当地人反映,邢立达团队访问了八仙岗,发现地面凹坑都由明显区别的两部分组成:内部为真足迹,外部围绕着沉积物的挤压脊。真足迹上能观察到清晰的趾痕,尤其是后足迹上的第I、II和III趾非常强壮,能帮助恐龙更好的抓住地面,是清晰的恐龙足迹的模式。

据介绍,足迹有20余个,最大的长度有82厘米,小一些的约70.5厘米。这些足迹都为蜥脚类恐龙所留。兰溪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距今约1亿年,为白垩纪的中期。今日,新京报记者向邢立达确认了上述研究发现一事。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有浙江当地媒体于10月8日晚发布消息称,回访发现地面明显的8个凹坑已被村民填上,对方称是为保护景点,事先不知道凹坑为恐龙足迹一事。

今日,兰溪市委宣传部新闻办一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已获悉论文及凹坑被填一事。目前,当地已将整座山封闭保护,谢绝好奇者前来探访。明日将有4位来自浙江自然博物馆的专家现场考察鉴定,提出科学性建议并将探讨制定恢复和保护方案。

相关报道:刚发现的恐龙遗迹被村民用石头填了起来?当地回应:已介入调查

据北京青年报(孔令晗):对于浙江兰溪市梅江镇八仙岗村的村民来说,村背后山岗上的八个巨大凹坑已经成为村子的象征。在当地流传的民间传说中,这些凹坑原是“八仙”下棋时留下的遗迹。至今,关于这场“棋局”的故事仍在村里老人间口口相传。不过近日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的邢立达等人发布的一篇论文,却为这些凹坑的出现提供了另外一种解释:凹坑其实是大型恐龙留下的遗迹。

令人意外的是,10月8日媒体记者再度走访这些遗迹时,却发现化石已被村民用石块填了起来。参与“修复”的村民介绍,此举是为了防止凹坑被风化,之前并不知晓这是恐龙足迹。9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兰溪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了解到,当天上午已安排工作人员实地查看,目前正在调查村民“修复”的细节,为下一步制定保护方案做准备。

“八仙棋局”原是恐龙化石

10月8日,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等中美古生物学家在北京宣布,他们在浙江省中西部兰溪市发现了重要的大型恐龙足迹。

据邢立达副教授介绍,相关研究结果已经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历史生物学》上。他表示,在此之前,这些足迹一直被当地村民解释为“八仙下棋”的遗迹,而古生物学家此次的“新发现”,对研究中国白垩纪中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以及民间传说对古生物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邢立达告诉北青报记者,最早得知兰溪有疑似恐龙足迹的消息源于一则网友求助。2019年初,家住浙江兰溪的陈永前通过社交媒体联系到了恐龙专家邢立达。据他介绍,自己小时候去外婆家拜年时经过路过八仙岗,“到了八仙岗上就可以望见外婆家,小时候就经常在这个山岗上玩。”彼时,年幼的他对大人讲述的传说深信不疑。直到2019年在新闻上偶然看到贵州茅台镇侏罗纪早期地层发现大量恐龙足迹的消息,已经成人做了建筑工程师的他,突然回想起老家山岗类似的印记,“长大以后就反应过来,这肯定不能是神仙屁股印,应该是动物的留下的痕迹。”考虑的凹坑的大小,恐龙足迹成为他最先怀疑的可能。

最大足迹长82厘米

带着陈永前的疑问,2019年3月,邢立达和团队的其他学者一起实地走访了八仙岗,他回忆说:“八仙岗确实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地方,地面的凹坑有着清晰的恐龙足迹的模式。旁边还有一座寺庙,香火很旺。”

邢立达告诉北青报记者,根据他们实地走访调查,八仙岗一带的恐龙足迹大约有20余个,尺寸各异,“最大的长度有82厘米,小一些的约70.5厘米,最小的足迹则只有22.7厘米长。这些恐龙足迹都为蜥脚类恐龙所留,以此对应的体长大约是14米、12米和3.8米。”

世界权威恐龙足迹专家、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教授解释说,兰溪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距今约1亿年,系白垩纪中期留下的化石。“这些足迹都由明显区别的两部分组成:内部为真足迹,外部围绕着沉积物的挤压脊。真足迹上能观察到清晰的趾痕,尤其是后足迹上的第I,II和III趾,非常强壮,能帮助恐龙更好的抓住地面。”

根据他的介绍,蜥脚类恐龙是迄今为止陆地上最大的动物。相比其他恐龙,蜥脚类恐龙的脖子异乎寻常的长,“这使得它们可以吃到其他恐龙吃不到的食物,就像今天的长颈鹿一样,可以吃到树顶上的叶子。而由于身躯过于沉重,它们又不得不长出柱子一般的四肢来支撑身体。”以著名的蜥脚类恐龙梁龙为例,成年恐龙体长可达25米,每天都要吞食大量的食物。除此之外,蜥脚类恐龙的另一特点是,通常靠四肢行走。邢立达介绍说,“这次的发现表明,兰溪八仙岗区域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活跃着大群的蜥脚类恐龙,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与这些恐龙共生的可能还有肉食性恐龙,但目前还没有发现相关的记录。”

足迹被村民用石头填充

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10月8日,在媒体得知八仙岗凹坑原是恐龙足迹想要实地探访时,眼前的恐龙足迹却突然变了样子。原本最为明显的几处凹坑被人用石头填了起来,并在石块上重新人工凿出了凹陷,像是给恐龙足迹套上了石制的“保护壳”。

参与此次“修复”的村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用石头把凹坑填起来是大家众筹完成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能够保护这些凹坑,“原来是不成型了,按照原来的形状弄一下,有点样子,好看一点。”据村民介绍,该“修复”工程于去年年底开始筹备,大家还专门为此请了工人,并于今年端午节前后成功安装。至于凹坑可能是恐龙足迹的事情,几人均表示不知情。

10月9日下午,北青报记者从兰溪市自然资源规划局了解到,目前该局已经接到相关情况的反映。兰溪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地矿科华科长告诉北青报记者:“今天早上我们已经去现场查看过了,现在正在和当地乡镇沟通,调查当时的工程细节,只有找到当时那个工人,知道他是怎么弄上去的,才能确定后续具体的恢复方式。”据华科长介绍,之前局里并不知道有专家来八仙岗研究化石,目前正在积极和相关专家学者沟通,希望能够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足迹遗址的损坏。

邢立达副教授告诉北青报记者,就足迹化石的保护来说,一般还是希望能够移除人工制品,恢复化石原貌,通过原址建造保护屋等方式进行保存,“肯定是要隔离自然风化的。”目前,考察队专家正在与当地管理部门沟通,制定保护方略,希望能够让这片罕见的足迹得到更妥善的保护,并发挥更大的科学与科普价值。

八仙传说曾在当地广泛流传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化石点就位于八仙岗村后的山岗,岗顶十分平坦。此前,八仙的故事传说曾在在当地留下深刻影响。

在村里老人口口相传的故事里,这个山岗原名为红石岗,恰遇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天下来到此处,看到红石光洁,便在岗顶席地而坐闭目养神。此后,铁拐李觉得独坐乏趣,又在岗顶用拐杖划出一个特大的棋盘,叫来曹国舅等人走象棋。此后便在岗上留下了八仙的“臀印、足印”等遗迹。

对此,首都博物馆考古专家陈郁表示,不少案例表明,从天鸡足迹到石生莲花等,越来越多的民间传说都与恐龙足迹有密切的关系。他介绍,八仙传说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几个阶段,如汉八仙、唐八仙、宋元变体等等。而现代人熟悉的八仙故事基本成型于明代中期,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吴元泰的《东游记》,后来民间继续丰富这些故事。到了清代,八仙组合形象和八仙过海之类的题材开始大量出现在日用器物和装饰上,进一步为大众所熟悉和传播。兰溪蜥脚类恐龙足迹背后的“八仙下棋”的传说,可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并代代相传的。

(奇趣网 www.QiQu.net 收集发布)

小编推荐:如果您对本文《浙江省兰溪市“八仙棋局”原是恐龙足迹化石 被村民用石头回填》感兴趣,还可以看看《白鹤滩水电站库区考古成果公布:金沙江中下游约4000年前就有人居住 》这篇文章。奇趣网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之用。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本文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北京正阳桥遗址发掘出土一具镇水兽

下一篇:法国北部有古人类居住的时间较以往所知的提前15万年

考古发现排行

考古发现精选

考古发现推荐